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华
www.fjsen.com 2014-03-07 09:01 来源:新华网
姓名:吴华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58.10 文化程度:研究生 政治面貌:九三学社 职业:医师 工作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从事卫生(计生)工作年限:32年 通讯地址:厦门市镇海路55号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 个人简历: 1978.3-1982.12 湖北医学院咸宁分院医疗专业本科 1982.12-1985.8 湖北通山县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医师 1985.9-1988.7同济医科大学内科心血管硕士研究生 1988.9-1991.7同济医科大学内科心血管博士研究生 1991.8-1992.11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核医学科主治医师 1992.11-1994.11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核医学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 1994.12-2004.5.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核医学科教授.主任医师.科主任,1994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1996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9.10-2000.11 德国肿瘤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4.6- 厦门第一医院核医学科、闽南PET中心主任 获奖: 1995年 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十佳医务工作者 2006年 厦门市医学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2007年 福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2007年 厦门市拔尖人才 2009年 厦门市卫生系统优秀医学教育工作者 2012年 福建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2013年 中国核医学医师奖(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颁发) 个人感言(500字内):为医之道,为人之道。 事迹材料: 1991年的夏天,当吴华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证书时,他不曾想到,自己即将踏上一条人迹罕至的道路——专攻核医学。22年来,他像一位行者,时而孤独,却始终满怀激情,在核医学神秘而极富魅力的世界里,他的每个步伐都迈得虔诚而笃定,一路走来,收获累累硕果,并最终摘得我国核医学界最高荣誉——中国核医学医师奖。 心血管博士结缘核医学 1991年7月,同济医科大学,吴华顺利获得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当时,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核医学科急需一位实力过硬的“领头羊”,医院领导看中了吴华。 从热门的心血管专业到冷僻的核医学,在外人看来,这转变实在太过巨大。不过,吴华适应得很好,凭着扎实的临床功底,他将核医学技术与各种临床疾病诊治有机结合,很快便融会贯通,熟练运用。 1992年,吴华正式担任同济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成为全院最年轻的科主任,同年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4年又破格晋升主任医师、教授。1994年,36岁的吴华已是获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1998年成为博导,即使在人才济济的同济,他也是全院最年轻的博导。 2004年,吴华作为“厦门市重点人才”被引进到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核医学科和闽南PET中心主任。在这之前,他已在湖北省乃至全国核医学学术领域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在厦门的这9年,他在本地区率先开展多项新技术,使厦门的分子影像、肿瘤影像诊断等方面的实力显著提升,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他曾连续3年届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审评委,这在当时厦门卫生系统是绝无仅有的。 今年5月31日,第二届中国核医学医师年会在成都举行,吴华荣获“中国核医学医师奖”,该奖项全国仅2人获得,被誉为中国核医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头顶令人艳羡的光环,吴华保持着一贯的低调内敛。谈及此次获奖,他坦言,“选择核医学,最初不一定有很崇高的理想,我想只是性格使然,当年即使分配到其他学科,我也会认认真真,扎实做好每项工作。” 初出茅庐登临世界舞台 吴华获得“中国核医学医师奖”绝非偶然。其实,当他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时,就已引起了全国乃至世界核医学界的关注。 吴华转入核医学科后,曾到上海中山医院进修,该院的核医学科老主任很欣赏这位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人,还时常拿出自己的论文让吴华提修改意见。当时,有一批欧洲核医学专家来上海交流,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吴华临时被拉去当翻译,一下子被众人注意到。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3年,世界华人核医学大会在中国无锡召开,吴华有一篇关于癫痫诊断的论文在会上作报告,他用彩色幻灯片精心制作了讲稿,并用英语流畅地进行讲解。报告结束后,坐在第一排的世界核医学鼻祖、来自美国的Wagner教授举手发言,盛赞吴华的工作和报告“非常出色”,并对他表示祝贺。当时的吴华,在核医学界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能得到世界顶尖专家的肯定,让他受到极大的鼓舞,同时也为他年纪轻轻登临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 1994年,第六届世界核医学大会在悉尼举行。中国有3人获得大会资助参会,而吴华是其中唯一获得全额资助参会做报告的专家,这在当时全国核医学界都十分罕见。而此次经历也决定了吴华一开始就站在了比别人更高的起点上,迅速打开了国际视野。 在厦填开展多项新技术 2004年,吴华来到厦门,正式加盟第一医院,对核医学学科的全面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主持建立了闽南PET中心,在闽南地区率先引进和开展PET-CT影像技术,填补了本地区这一领域的空白,为临床上大量疑难病例尤其是肿瘤患者提供了高水平的诊断,使厦门地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的规模与水平显著提升,为厦门市和闽南地区影像医学和核医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在吴华的带领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从一个国内名不见经传的小科室发展成为医教研全面发展的、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学科,2011年正式科获评厦门市重点临床专科。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打破了多个“零纪录”,涉及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比如,PET/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在全省最先招收影像专业博士生和博士后;结束了当年福建省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没有博士生导师的历史,近4年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填补了福建省核医学在这方面的空白。 提携后辈推动学科发展 从事核医学工作20多年,吴华获得过无数荣誉,但是,比起其他令人炫目的荣誉,他最看重的是在同济工作时被评为“十佳医务工作者”、“最受欢迎教师”。前者是患者和全院医务工作者投票选出的,名列前十,与同济国内知名的老专家比肩,让吴华颇为自豪;后者是学生投票选的,学生对他的评价很高,来厦之前,当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上完最后一次课,教室里掌声经久不息。“能获得同行、患者和学生的认可,是对我职业生涯的最高褒奖。” 作为研究生导师,吴华是一个“爱较真”的老师。他的博士生、硕士生写的论文,他都要抽业余时间认真修改,有时会被他改得面目全非推倒重来,对论文中的纰漏,他会提出严肃批评。因为,在他看来,作为医学生,无论搞临床还是搞科研,都必须严谨,一丝不苟,这种素养从学生时代就要开始培养;作为老师,带学生不能丢在一边不管,而要经常“折腾”,这是真正对他们负责。 对待工作,吴华虽以严苛出名,但无论是学生还是科里的年轻医生,提起他都是肃然起敬。吴华很注重年轻医生的培养,尽力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机会,他领衔进行的科研工作尽量支持年轻人发表成果和申报项目,近年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第一署名均为年轻医生,他本人甘居第二。他亲手打造的核医学团队充满了团结向上的力量,去年还获得全院“最和谐团队奖”。 吴华深知,厦门的核医学要可持续发展,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奋力拼搏,需要更多同行的共同努力。他充分发挥自己在国内核医学界的影响力,积极举荐厦门医学影像和核医学同行,目前,厦门共有4人担任该专业的全国学组委员、1人担任全国的青年委员,进一步推动了本地区的医学影像和核医学发展。 候选人图片: 2000年在德国癌症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 2002年指导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夏劲松毕业 电视节目宣传核医学知识 多次被邀请长城国际心脏病大会作专题报告 给下级医生讲解 |
- 返回首页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 【字号 大 中 小】
- 责任编辑:陈晓青
- [ 03-07]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叶寒辉
- [ 03-07]龙岩市第一医院:张烈湖
- [ 03-07]莆田市儿童医院:曾仁和
- [ 03-07]宁德市医院:朱绍亨
- [ 03-07]北京协和医院两名护士被打伤 警方已介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