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针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消毒措施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潜伏期2~7天,病程约为4~8天。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能发生,常见于4~9月份。该病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感染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被患儿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品或水源,可经口感染。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 由于手足口病的上述特点,及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群集之所。因此,幼儿园应该认真做好预防及消毒工作。 一、认真做好晨午检工作 每天早上幼儿入园时,由园长亲自带领教师在门口对入园的幼儿进行晨检,仔细检查每位幼儿的手、口腔等部位,如发现可疑患儿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劝其到医院就诊,如诊断不是手足口病,必须持医院诊断证明书方可入园。幼儿入园后,由班内教师中午再进行一次午检,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即动员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如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必要时可依法采取暂时停学、停课等措施。 二、加强幼儿卫生教育 对幼儿进行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勤洗手、勤剪指甲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指导各班幼儿饭前、便后勤洗手,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预防病从口入;。可通过召开家长会或其他方式,及时向家长讲解防疫部门的卫生常识,让家长近期不要带幼儿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使家长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防措施,提高家长和幼儿的卫生防疫意识和能力,做到家园同步。 三、认真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 各班的玩教具每天晚放学后用次氯酸钠类消毒液300mg/L(如84消毒液、533消毒液约130 倍稀释)或过氧乙酸600 倍稀释液,浸泡30分钟。 餐具每餐一消毒,奶具、餐具、小毛巾、水杯每天定时用高温(蒸气或煮沸)消毒10分钟;或用含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20分钟。。 每餐前用含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桌面,15-2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走廊、楼梯地面、楼梯扶手、小椅子每天擦洗一遍。 做好厕所保洁工作,用后即时冲洗。 室内应经常通风,有安装紫外线灯的场所,可在无人时开灯照射30分钟。 做好环境卫生,小孩的衣物等要常洗常晒。 四、发现患儿后的消毒措施(疫源地消杀工作) 发现疱疹症状患儿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教师还应按下述方法对幼儿园进行彻底的消毒。 1、对于患儿使用物品的消毒:衣物、毛巾、被单等可用煮沸消毒20分钟或用含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生活用具、玩具也可用含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5%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食具、饮具则用含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或用高温(蒸气或煮沸)消毒10分钟。书籍可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或太阳暴晒1小时。 2、对环境的消杀: ①一般物体表面和地面:用含500-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喷洒用量200ml/m2。 ②生活污水:用漂白粉或优氯净按50mg/L加氯量投加,作用120分钟后排放。 ③垃圾:用含2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60分钟,并即时清理。 ④粪便:可按漂白粉∶粪便以1∶5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2-6小时。 ⑤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5000毫克/升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⑥杀灭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按50~100mg/m2量喷洒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3、室内空气消毒:在无人情况下进行,对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用二氧化氯消毒液500mg/L或0.5%过氧乙酸溶液,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雾消毒,或用过氧乙酸按1g/m3用量熏蒸,1小时后通风换气。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 2014-05-27福建:手足口病报告病例连续三个月居榜首
- 2014-05-19仓山幼儿园十余儿童患手足口病 少去人群密集地
- 2014-05-07卫计委部署手足口病防治 要求加强重点场所疫情控制
- 2014-04-18广东佛山市报告手足口病3969例 重症1例
- 2014-03-23上海两幼儿患重症手足口病死亡 死因仍有待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