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在非洲守卫生命:泉州5名医生赴博茨瓦纳服务

2015-11-13 10:16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郑思楠   我来说两句
    

博茨瓦纳,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一群泉州医生正奋战在这遥远的地方,缺水少电、治安差、传染病多,艰苦、孤独、危险都没能阻止他们治病救人的脚步——

在非洲守卫生命

  当地医院唱诗班欢迎中国医生到来

本报讯(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陈劭赓)6月6日,泉州市5名医疗技术人员,加入福建省第14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飞赴博茨瓦纳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支援服务。5个多月过去了,他们凭着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受到受援国人民和政府的一致好评。

此次参加援非的泉州医生分别是市第一医院陈劭赓、李谋仪医生,市中医院陈晋医生,市儿童医院吴建文医生,惠安县医院陈惠忠医生等5人。他们年龄都在三四十岁,年富力强,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为受援国提供优质的医疗技术服务。

出发前的一年时间里,泉州市5名医生和整个援助博茨瓦纳医疗队一起在福州接受半封闭强化培训,每个月回家不能超过两次,吃、住、学习都在培训基地,进行医学英语、口语、听力、临床强化训练。

泉州市援外医疗队员为博茨瓦纳带去了先进的医学临床技术,并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图为陈晋医生在门诊为当地居民看病。(本组图片由泉州援非医疗队员提供)

抵达博茨瓦纳后,他们迅速投入工作状态。由于当地经济落后,整个医疗水平落后。援外医疗队既要完成繁重的医疗任务;又要指导、培养受援地医疗人员,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在缺医少药的博茨瓦纳,中国援外医疗队以高超的医术挽救生命,被当地人民称作“健康守护神”。

在那里,缺水少电,一到晚上时不时就断电,每周平均要停4天水,蔬菜稀缺,价格贵得吓人。当地治安差,医疗队员回宿舍要开六道锁,每个房间都装着报警器。只有宿舍有网络,博茨瓦纳与国内时差6个小时,在周末,队员们才能和远在国内的家人视频聊天。援非,不仅孤独、艰苦,而且危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报告,博茨瓦纳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全球艾滋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援非医生既要照顾好病人,还要保护好自己,可见工作难度之大。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泉州市就派员参加援外医疗队。1989年更是以泉州市为主组织援助塞内加尔医疗队。2005年以来,泉州市共派出对口支援非洲博茨瓦纳医疗卫生人员8人。

泉州市援外医疗队员在援外期间,除了大力推进当地传染病、常见病和多发病防治外,还为受援国引进最新的医学临床技术,并通过临床带教、学术讲座等各种形式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留下了一支“不撤离的医疗队”。

援非医疗队伍远离故土万里之遥,把大爱带到非洲,他们与当地民众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是非洲受援国民众眼中最受欢迎的人,是朋友、是兄弟,更是家人。

缺药少医的非洲渴望中国医生

  胸外科的陈劭赓医生与当地的医护人员完成了该国第一台胸腔镜手术

博茨瓦纳、塞内加尔,多年来,泉州市派出了多批次的援外医疗队到这些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国家,在当地开展医疗服务,治病救人。泉州援助博茨瓦纳医疗队在当地留下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生形象。

医院唱诗班列队欢迎中国医生

泉州医疗队参与援助的公主玛丽娜医院,是博茨瓦纳最大、条件最好的公立医院,距离首都哈博罗内60公里。泉州医疗队抵达非洲后,恰逢当地的利文斯顿纪念医院为中国援助博茨瓦纳“光明行”项目专家组举办欢迎仪式,泉州医生也受邀参加。欢迎仪式就在医院门诊大厅内举行,会场早已布置妥当,旁边的病患候诊区仍旧有许多人排队候诊,没有喧哗,到场的宾客们也压低声调交谈。

嘉宾致辞后出场的医院唱诗班非常引人注目,激昂的、浑厚的、柔和的、坚实的声音和谐丰满,响彻大厅。座位上的嘉宾纷纷起身舞动,非常有穿透力的“wolalalalala”(当地人表示欢呼的发音)声不绝于耳。

在嘉宾的发言过程中,偶尔在句末会喊着“pula”,人群也跟着回应“pula”。医疗队员后来才知道,这是当地的一个特色礼仪,表示欢迎或者鼓掌。Pula(中译,普拉)是博茨瓦纳的现行货币名,在当地语言中,普拉的意思是“雨”,雨对于非洲大陆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当地货币也因此得名。普拉,同时还意味着“庇佑”。

  医疗队员在博茨瓦纳的厨房忙碌

病患就诊已预约至2017年

公主玛丽娜医院每天早上7:30开始上班,上班的人们三三两两从泉州医疗队员身边经过,都非常热情地问好,不少当地同事已经能很流利地掌握了“你好”的中文发音。

公主玛丽娜医院的建筑物除行政楼、眼科中心与哈佛医学中心等建筑外,其他的建筑均是平房,由长廊无缝连接。泉州医疗队员由行政楼开始熟悉环境,当地的医护人员带着他们由每层楼的每间办公室一一介绍过去。一路走到康复治疗中心、耳鼻喉门诊等处。“一开始以为没人,进去后才发现一屋子约30人正在候诊,但却鸦雀无声,都在安静等待。”耳鼻喉科的何利勇医生说,当地耳鼻喉科的病患已预约到2017年,“在国外,要享受免费医疗,就得有耐心等”。

医疗队员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中午不休息,只有半小时用餐时间,傍晚6:30回宿舍。当地医院急诊向所有情况紧急的未预约病人开放,但门诊只看预约病人。外科系统只有骨科有自己的病区,因为当地的交通事故超多,所以骨科医生是医疗队里最忙的外科医师。

陈惠忠、陈劭赓所在的外科病房分为男病床区、女病床区,这里收治着普外科、神外科、耳鼻喉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的病人。病房里,即便加床也经常满员,病人静静躺着休息,医护人员也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博茨瓦纳医院的外观

首次多学科联手作战得满分

当地时间8月13日凌晨,耳鼻喉科何利勇医生被电话叫醒,一名当地的口腔外科患者因左侧腮腺蜂窝织炎,由当地医生行切开引流术后2天,颈部出现巨大血肿,压迫气管,院方召集医生紧急会诊。

何利勇医生立刻赶往医院,与此同时,麻醉科吴建文医生也被紧急召集到手术室。在联系患者转诊的过程中,患者的呼吸窘迫已非常明显,随时有窒息死亡的可能。院方见患者病情不宜转院,本院医生也束手无策,故向中国医疗队提出进行抢救性手术的请求。

援非医疗队队长陈烈平立即与队员部署方案,抢救患者生命。分队长方闻医生带队,心血管外科林波医生、普外科陈惠忠医生、耳鼻喉科何利勇医生临危受命进行手术。外科医生都知道,对炎症组织的出血进行止血是最让人头痛的情况,尽管不是突然的大出血,但是积少成多,最后的累积失血量也是很多的。医疗队员充分发挥扎实的外科基本功与丰富的临床经验,烧灼、缝合、压迫、止血手法纷纷用上,足足花了两个半小时,腮腺出血终于慢慢止住了。留置引流,逐层缝合,加压包扎,手术顺利完成。

医疗队高超的医技,受到患者家属赞赏。这支医疗队在非洲遭遇的第一次多学科联手作战得了满分,中国医生的口碑树立起来了。

危险相陪,疾病严重威胁博茨瓦纳

  医生查房,询问病人的病情。

博茨瓦纳位于非洲南部,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性病、艾滋病等各种疾病严重威胁着这个国家,当地医院又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遭受疾病感染的潜在威胁很大。该国的治安状况较差,队员回宿舍休息要过六道关卡。

传染病是最大的威胁

对援非医疗人员来说,传染病是最大的威胁。博茨瓦纳是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这里18—35岁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达37%,住院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是高达70%—80%。

泉州此次赴博茨瓦纳的五名医生中有四名是属于外科系统的医生,他们手术多,接触血液的机会多,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医疗队成员陈惠忠坦言,“说一点都不害怕那是假的,心理压力还是蛮大的”。

医生、护士都知道防护镜得戴、手套要多戴几层。尽管如此,危险依然难以避免。有一次,医疗队员与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为病患做手术,患者的血液喷溅入一名护士的眼睛里!这名护士很镇定,继续将手术完成。随后,医生立即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查,以排除危险。医疗队员们并没有因为高风险的疾病威胁而打退堂鼓。相比风险,援非医生更看重的是每一次治疗的结果和病人痊愈后的笑脸。

  普外科病人最多,陈惠忠医生在做手术前的准备。

回宿舍要开六道锁

博茨瓦纳的治安状况较差,队员回宿舍休息就要开六道锁,庭院锁、入门两扇门三道锁、房间门还要再开三道锁。队部面积很大,平常住的人不多,用来看门的狗也是必不可少的,陌生人一靠近,它就把前爪搭在围栏上狂吠警告。

由于治安问题,博茨瓦纳房屋安保系统较为完善,医疗队员所居住的房屋均装有报警系统。大门内,各房间中都有报警器。医疗队员刚接触报警系统时,不知道是不是真有作用,有的人就索性试验性地按了一下。

不按不知道,一按吓一跳。报警喇叭就装在房间过道,警报响起,声音尖锐刺耳,振聋发聩。试验者手忙脚乱在控制面板上乱按一气,也不知是时间到了,还是操作正确,总之警报停了,耳朵却仍然嗡嗡作响。就在队员觉得应该不会有人来的时候,保安公司的黑人保安来敲门。小伙子服务态度挺好,他耐心地向队员们解释使用方法。听说是中国医生后,他更是尊重,热心地做完服务流程,还特意留下一张保安联系卡。

为了安全起见,队部规定,队员离开医院必须叫上司机专人护送,不能随便外出私自活动。

患者家属扰乱秩序蹲大牢

当地对病人的隐私、医护人员合法权益、医院秩序,都保护得比较到位。患者的家属A先生在7月3日早上到公主玛丽娜医院探视住院的亲戚,要求查阅病历。值班护士告知无法将病历给他,但是可以请医生来向他解释其亲戚的病情。因为当时医生正在查房,而且也过了访视时间,他被告知医生会在午饭时间详细向其解答。A先生就开始用手机给护士拍照。

护士告诉A先生未经同意在医院内拍照是违法的,因为这极有可能侵犯病人的隐私。但他继续拍照,于是护士呼叫保安将其带到保安室。在保安室内,医院工作人员再次告知A先生医院内不允许拍照且要求他在离开医院前必须删除照片。A先生说他确实拍下护士的照片,同时还说即使照片被删,他还是可以恢复数据。

于是,医院请来警察介入。因为以语言辱骂医院护士,违法扰乱医院秩序,A先生蹲了班房。

医院就此事件在网上发表声明后,赞扬的声音比其他声音要多出许多,评论大多是赞扬医护人员的奉献精神,为受辱骂的护士抱不平,支持对这位患者家属的处理。

水电紧张,一棵生菜要7元

  每间宿舍里都有报警器

博茨瓦纳流传着一句话:“吃饭靠上树,穿衣三块布。”可以想象当地生活的艰难。医疗队平时工作和生活条件较艰苦,娱乐活动也极为有限。于是,如何充实自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每一天也是每名队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到晚上就经常断电

队部就是医疗队的总部,也是队员的食堂、会议室、菜地、仓库、锻炼活动的场所。队部占地面积不小,非洲最不缺的就是地。

博茨瓦纳极度缺电,用电到了限额就会拉闸限电,而队部因为负责20多人的伙食,光是大冰箱就有五六个,做饭时耗电更是厉害,所以每到晚上,经常被停电。不住在队部的人吃完饭拍拍屁股走人,住在队部的分队长、厨师和司机,漫漫长夜,唯有手机相伴。

6月16日,特殊的一天。当晚,是此前留守的十位老队员和刚到不久的新队员们在博茨瓦纳的最后一聚,大家还邀请中国援助博茨瓦纳“光明行”项目专家组出席聚会。聚会在队部餐厅举办。平日里,队部厨师王臻一人准备20多人的伙食已经忙得团团转,这次餐会人数比平常多出一倍,全队人员都被动员起来,摆放备用桌椅,采购食品、择菜、切菜,有的队员自己动手腌制与稀饭绝配的萝卜丝、莴笋。

到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妥当时,也该开火做饭了,停电却再次没有悬念地如期而至。好在采购小组特意准备了几十根蜡烛。只是烛光微弱,无法让厨师看清锅中食物,只好用手机照明,后来改为用手电。在昏暗的灯光下,喷香的食物一道道装盘。

每周得停4天水

“又停水了!!!”

“知道这次要停多久吗?”

在博茨瓦纳,平均每周得停4天水。该国人口和工业区主要聚集在该国东南部,特别是首都哈博罗内及周边地区。近几年,哈博罗内已成为该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当地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限水规定:禁止浇水、洒水、灌溉或冲洗街道;禁止用饮用水冲厕所;限制游泳池用水。哈博罗内居民会经常看到空中盘旋的直升机,据说直升机是用来查看居民是否有违规用水的行为,比如灌溉院内的花花草草。

在非洲,队员真切感受到:一拧水龙头就有水,是奢侈的幸福。远在非洲的医疗队员在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自来水公司又通知他们10月31日至11月5日,哈博罗内地区停水,11月6日才恢复供水。医疗队员们赶紧把宿舍里的矿泉水瓶、水桶全拿出来装满水。

当地青菜特别贵,一棵生菜就要7元多人民币。医疗队队部有一个花圃,援医队员在荒地上开了一片菜园,种植萝卜、黄瓜、胡萝卜、马铃薯、地瓜等。既改善伙食,又锻炼身体。工作之余,种菜是大家最大的乐趣。菜园成了大家的“开心农场。”

最盼望与家人视频聊天

对国内大多数人来说,位于非洲的博茨瓦纳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泉州医疗队联络人陈惠忠说,尽管去之前做足了思想准备,但是当飞机降落时,博茨瓦纳还是让他大吃一惊:蔬菜奇缺,空气干燥,生活艰苦。博茨瓦纳是一个接近赤道的非洲国家,和中国的时差是6个小时。晚饭后回到宿舍才有网络,而此时国内已经是深夜了,因此周末与家人视频聊天成了援非队员最盼望的事儿。

医疗队的队员们远在国外,无时无刻不思念国内的亲人。多数队员的宿舍内都摆放着自家的全家福,以此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他们和家人相互间只报喜不报忧。队员们都盼着每个月月圆的时候,在心中默默计数,等到月亮圆过24次,就到了他们回国和家人团圆的日子。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