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明星”三明 关于医改药改的数字化思辩
医改与药改的回头看 药企出一个产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GMP认证、环评到产品审批,再到投放市场,无不费尽周折。医改专家已经意识到医疗机构没有充足费用无法支撑,是否也应意识到药品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连GMP硬件投入和产品研发的成本都无法收回,降价降得产品纷纷出局,前期投入都未收回,又如何来支付员工工资,保障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从安徽到三明,“唯低价论”盛行,医疗机构大量药品消失,因低价药和野蛮换药停药造成的不良反应频发。和医护关系一样,再顶尖的医疗水平,也要有同样出类拔萃的护理水平与之相衬才能体现出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和治疗恢复效果。如果只有良医,没有良药,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可以关张。 最近流传着一个啼笑皆非的段子,某个以开大处方著称的三甲医院,门诊患者“欣喜”地遭遇了零药占比,但实际付出的却是高达万元的各种检查费。正常一些高级检验只有入院后才开始做,按患者自述症状就是全部查遍也只需要不到一半的收费。而一些医生朋友自豪地交流着今天又做了几个支架,对药品已完全看不上,高昂的换心脏术上至主任下至实习医生面对八旬老人都在着力推荐,似乎全然忘记了这是高风险手术。 当医改的焦点仅仅围绕着药品无休止地展开,医疗机构一边靠国家养,一边把手伸向药企和患者,医疗费用能否真正下降,医保费用能否真正控制住,真真切切引人关注。三明医改如果没有政府投入,断然无法前行。但如果摊开算,所降低的费用是否仍是国家买单(医保之外的财政拨款不能因另立账册而被视而不见),而非医疗机构真正控费?经济水平和用药水平偏低的三明政府大魄力拿出15%的财政收入贴补医改,其他省份和城市有无这样的财力,国家财政补贴能否换来真正的医疗机构机制转换和患者服务质量满意度,真正赋予患者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像电商一样年年补贴,医疗机构仍是一枝笔的大爷作派? 在全国轰轰烈烈学三明的热浪中,三明医改是否真正有效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和民众负担,药费和药费以外的构成是否真正合理,能否形成持续效应,是否仍需政府不断巨额财政投入需要客观评价,对药品生产企业的冲击和影响更需从行业和企业长期发展角度加以考量。以细致而严谨的完整数据说话,深入剖析各级医院的实际费用构成、控费效果、财政支出、病种支出,更有利于医改在各地的顺利实施。医改如果不细算经济账、经营账,仍以粗放管理的方式,不兼顾医药的平衡发展,不对问题核心追根溯源,单纯将医院效益做上去了,或许各项问题依旧存在。诸多城市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却直接导致民众医疗费用大幅攀升,如果手术费、护理费等继续提高,民生负担只能继续加重。 各行各业专业化管理才能出效益。仅做探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
- 2016-01-14“医改明星”三明 关于医改药改的数字化思辩
- 2016-01-14福建:分级诊疗撬动医改坚冰 签约服务激活一池春水
- 2016-01-14儿科医生告急,医改拖不得
- 2016-01-13医改
- 2016-01-08泉州洛江区出台深化“医改”方案 2017年千人均床位数达到3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