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保持在30%以下,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4月2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16)》(下称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深化医改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符合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标志着深化医改已从寻径探路变为有径可循。
分级诊疗成效初显
报告系统分析了2016年度中国医改的主要进展及成效。报告指出,中国政府空前重视医改,注重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医改正在向提质增效迈进。
报告认为,中国医改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办医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报告用数据概括了2016年医改取得的6点新进展,包括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等。
其中,分级诊疗制度近来广受社会关注。“促进优质资源下沉、重心下移,首要就是要通过改革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表示,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目前中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的重要举措。
报告指出,2016年中国分级诊疗试点成效初显。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266个地级市启动试点,探索医联体、医共体等多种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22%以上,重点人群达38%以上。
此外,报告认为,2016年中国基本医保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具体而言,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卫生总费用结构逐步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保持在30%以下,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有所缓解。
注重改革经验推广
“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池慧这样形容地方医改的探索,认为其丰富了医改路径。
当前,中国医改正在逐步从试点探索、单向突破转向系统配套、全面推进。报告认为,中国强有力的医改推进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医改更加注重改革经验的推广,地方试点开花结果。这也是2016年医改工作呈现的两大特点。
2016年,各地从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民医保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建设等方面对医改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典型的地方经验。上海实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福建强化医改领导体制,浙江杭州借助信息化改善医疗服务,江苏镇江引导医疗联合体建设等改革案例,都在全国得以学习推广。
国务院医改办专职副主任梁万年谈到医改经验的推广时说,各地要深刻认识推广医改经验的重要意义,确保改革经验生根落地,产生实效。今后还要进一步总结各地创造的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政策。
三医联动仍需完善
报告同时指出,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影响医改进程的新老问题叠加: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的推进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法律体系亟须健全,监管法制化和规范化亟须加强,综合监管的手段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三医联动改革是解决我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医疗是基础,是看病、治病的基础,医药是治病的支撑,而医保提供了导向。”
池慧表示,如今,医改新老问题叠加,但改善的核心在于人,包括需要保障健康的人和维护健康的人。对此,报告建议,要完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建立与大健康的理念相适应的医保管理体制;系统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协同推进医保制度建设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记者王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