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 新闻资讯> 本委动态 > 正文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的通知

2017-06-06 10:19:17  来源:福建省政府网站责任编辑:王超    我来说两句
    

第三章 建设任务

第一节 实施健康福建五大工程

一、实施健康促进工程

(一)加强健康教育

1.完善健康教育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专业健康教育体系,完善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媒体协同的健康教育网络,并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康素养和行为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将全民健康教育纳入精神文明考评体系。推进全社会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深化健康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进医疗卫生机构、进社区及家庭等“五进”活动。到2030年,全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责任单位:省卫计委、文明办、教育厅、人社厅、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加强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加大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在职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内容,鼓励学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持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将健康教育教学、健康环境创设、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为培育学生健康行为提供支持。到2030年,健康教育按要求开课率达100%。〔责任单位:省教育厅、卫计委、人社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2.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积极推进临床心理护理服务。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完善严重精神障碍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探索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治疗制度,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治疗率和管理率。推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和发展,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推广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关注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和不同职业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干预服务。加强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强化青少年网瘾预防与控制。健全学校心理教育、预防、咨询和危机干预体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养成、人格塑造、职业生涯发展等相互融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加快组建专业化、社会化心理救援队伍,健全灾害和事故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到2020年,每个设区市至少设立1所精神病专科医院;每个县(市、区)应当设立1所精神病专科医疗机构,或依托县级综合性医院、中医院设置精神科,精神科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10%;70%以上的县(市、 区)设有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康复工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85%以上。到2030年,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覆盖全部县(市、区);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心理行为问题和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水平显著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90%左右。〔责任单位:省卫计委、综治办、公安厅、民政厅、司法厅、教育厅、医保办、残联,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3.普及应急救护技能。加强居民应急救护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演练,提高公众应急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促进自救互救,及时有效挽救生命,减少灾害事故二次伤害,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市民急救技能体验馆。支持鼓励居民家庭自备医疗急救包,有条件的地区可向高危人群直接发放医疗急救包。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在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机场、车站、大型商场、电影院等人群密集场所配备急救药品、器材和设施,切实提高公共服务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与应急救护技能。加大政府购买应急救护服务力度、建立专业化应急救护技能培训队伍。到2030年,全省公共场所每万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备率达到1~2台,力争实现每个家庭配备一个医疗急救包。〔责任单位:省卫计委、应急办、教育厅、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人社厅、地震局、红十字会,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二)倡导健康行为

1.引导合理膳食。组织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普及膳食营养知识,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开展居民营养监测,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点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等高热能食物摄入过多等问题。开展示范健康食堂和健康餐厅建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配备营养师,实施临床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指导,改善饮食结构,实施学生饮食放心工程。到2030年,居民营养知识素养明显提高,营养缺乏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全省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至6克左右,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加强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责任单位:省卫计委、食品药品监管局、教育厅、体育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2.开展控烟限酒。开展创建无烟单位、全省健康促进示范单位等活动,大力推进公共场所禁烟,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加强控烟政策、戒烟干预技术与效果等领域研究,强化戒烟服务,将戒烟服务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出台公共场所禁烟地方法规,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到202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控制在25%以内。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责任单位:省卫计委、公安厅、教育厅、法制办,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加强限酒健康教育,合理控制酒类广告,控制酒精过度使用,减少酗酒;对酒精使用造成相关疾病的个人及其家庭提供预防和治疗干预措施。〔责任单位: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卫计委、教育厅、工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3.减少不良行为危害。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加强对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病、艾滋病等性相关疾病传播。〔责任单位:省综治办、卫计委、教育厅、公安厅、文化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建立完善学校毒品预防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各县(市、区)至少建立1个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加强全省戒毒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对成瘾者早发现、早治疗,缩短滥用时间,防止复吸。加强强制隔离戒毒所和收治病残吸毒人员专业机构建设,推进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的衔接。建立集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就业扶持、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责任单位:省公安厅、综治办、编办、卫计委、司法厅、教育厅、文化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