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83岁高龄,陈新民主任一周仍坚持坐诊2个半天。新华网 涂天翔 摄 新华网福州8月19日电(程立葳)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过是一种信念。从医62年的陈新民,却将这信念化为一言一行的坐标、日复一日的坚持。 17日上午8时,在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的儿科诊室见到陈新民时,他已经看了6名患者。 每逢坐诊时间,他总会提前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来到诊室,只为了不让病人等太久。 “每次多看三五个,虽然不多,但很重要。”陈新民说,“小儿科的患者,常有发烧拉肚子的,不允许慢慢来;有些外地来的特殊病人,总会提前一天来,不能让他们等太久;早点到诊室看病人,他们可以早点去排号做检查,不用等到第二天。” 这样的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 83岁高龄的陈新民,在福州总医院小儿科已工作了62年。这62年来,他从未离开过临床。 他说,医生首先要会看病。在他看来,相比科研、教学,临床是基础,是要摆在第一位的。其次再想办法搞科研搞教学,来促进临床的发展。但如果没有把临床基础做好,就别谈做其他。 当了几十年医生,真正能让陈新民心生欢喜的,也是在临床上取得的成绩。“一些很难治的病,治不好的病我治好了,几十年都会记得。”陈新民说。 许多年前,陈新民接诊过一位肾上腺长了米粒大小肿瘤的小女孩,以当时的医疗条件,这是很不好治疗的疾病。如今,当年的小女孩已经50多岁了,她的孩子、她孩子的孩子,生病了也都来找陈新民看病。这延续多年的医患情谊,让陈新民记忆深刻的同时,也倍感欣慰。 与患者、患者家属相处,陈新民自有一套“法宝”。在他眼里,病人的家属其实也算“半个病人”,要像对待病人一样去理解、体谅他们,“他们不是医生的敌人,而是战友、亲人。你们的共同敌人是‘病’。” 在陈新民的理念里,患者来找医生看病,不应是“求医”。为患者服务,这是医生和护士的天职。如果把位置摆好了、观念理顺了,不管来多少病人、不管多忙,心情就会比较愉快舒畅,医患关系也会更为融洽。 替患者垫钱看病、亲自带着他们去排队拿号做检查、从来不管几点下班,病人看完才离开……这是患者家属、同事眼中的陈新民,也因如此,但凡找过陈新民看病的人,无不为他的医风医德所折服。 2015年9月,陈新民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 2016年10月,他又被授予第四届“中国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华医学会最高荣誉奖项,而陈新民,是目前军内儿科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专家。 虽然一生获得荣誉无数,这两个奖项却让陈新民分外欢喜。陈新民认为,能获此荣誉,与他始终不断地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代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发展,如今,精准医学的理念又被提出,作为一名医生,知识、理念要跟着时代发展前进,如果不学习是不行的。”陈新民说,“活到老学到老,一天都不能停。” 作为全军儿科医学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航者,陈新民也带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福州总医院儿科三任科主任叶礼燕、任榕娜和余自华,都是他倾力培养的学生。 尽管他的学生们,也都成长为全军知名儿科专家,但83岁高龄的他,仍坚守在儿科临床第一线上,“我会一直做到闭上眼睛的那一天。” 这便是陈新民。 因有大爱于心,才会大爱无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