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 首届医师节> 头条 > 正文

尊医重卫 共享健康——我来体验当“医生”

usa.fjsen.com 2018-08-23 09:01:07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体验感悟

查房时,体验者吴丹丹偶然遇见医生男友。

医生不易医生家属也不易

体验者吴丹丹的男朋友目前在省妇幼儿科规培。她说,男友没有一天准时下班,到家常常是累得倒头就睡。“有时会去医院找他,只能在大厅外面以小时为单位等待。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心疼他。”

有时候到饭点,一个电话打过去,没人接,她会主动帮男友点一份外卖,然后给他留言,让他记得去前台取。即使这样,有的时候他还是忘了吃。

这次到省妇幼保健院体验,因为“走入他的工作场景”,她才体会到接诊每一个病人都需要争分夺秒,明白男友为什么经常分身乏术。

吴丹丹想对医生男友说,希望他能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说着这话,她眼里泛起泪花,她希望今后社会大环境能越来越好,给医生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宽容,让医生能更加自信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更加安心、踏实地工作。

有比医疗更为现实的存在

急诊科是这次活动前期报名人数最多的科室。电视剧中的急诊室,病人发病,医生冲上去,分秒之间,病人被救回来,家属含泪千恩万谢。可在真实的急诊室,有着更为现实的存在。

在福建医大附一医院急诊科,体验者林懿在一个班次内跟着出了两趟车。刚开始,他很兴奋,总是盯着抢救室桌上的电话,似乎期待,又害怕它响起——那是120指挥调度中心打来的。一旦电话响起,就意味着医护人员要快速拿上“装备”,跳上救护车。“医生说平均一天有7~8趟,如果每天都处在这种状态,真的会心力交瘁!”林懿说。

周一上午是急诊科最忙碌的时候,除了要处理新收的病人,还有周末积压的病号。这边来了一个心肌梗死的病人,那边又来了一个消化道出血的。30多平方米的抢救室里,已摆满了17张床。体验者廖雨旋是今年刚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专业录取的准医学生,他问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冯少丹,这满了还会再接吗?冯少丹说,“最多加到20多张床”。为了腾出尽量多的床位,抢救室里放不下多余的椅子,很多医护人员只能站着。“你能想象吗?虽然开着空调,汗还把厚厚的护士帽浸湿了。”廖雨旋感慨道。

在福州大学任教的周学军在体验了附一医院急诊科医生的岗位后也感触颇多:“如果医疗资源分配得更均匀,分级诊疗制度更加完善,急诊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压力也许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和缓解,不至于每天都处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附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林志鸿说:“有的病人家属会说,到了医院就放心了,就能活下来。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很多危重病人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预后就不会理想。还有一些病人是慢性病急性加重,治疗后,器官功能也不能恢复到从前。医生只能尽力做,但医学不是万能的。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大家平时就应该注意保养,而不应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医院、医生身上。

“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最大感悟

体验者周学军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此次体验之旅的最大感悟。医生和病人应该相互尊重,这个前提是,医护要理解患者的病痛,对患者要有爱心、耐心。福建省立医院重症二科主任石松菁说:“ICU 里规定,要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这明显加大护理的工作量,但护士毫无怨言,她们还一边工作一边鼓励患者。她们深知,患者需要身体的护理,更需要语言的安抚。”

体验者刘阳春体验的是附一急诊科半夜值守。在体验心得中,他写道:通过通宵跟班,知医之苦,为医鼓舞。

体验省妇幼儿科“医生”岗位的陈小武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承认,以前带孩子来看病,“觉得医生很有距离感”“不敢过多打扰”。今天,他观察得很认真,不仅在手机上记下了不少护理“干货”,还写下了一些思考:“ 我们也要学着做一个‘好患者’,比如在就诊前就应对孩子的病情进行观察记录,弄清最近一天的衣食住行,让医生尽快了解病情。”

体验者高楠说,如果今后自己的孩子有信仰,专业过硬,能静得下心钻研,会鼓励他(她)学医。体验者陈力说,如果再让她选择,高考的第一志愿,她还是会愿意选择临床,选择医学。

一天的体验下来,有感于心脏供体获得不易,赖星月,这个立志学医的18 岁姑娘还进行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本版文图由福建卫生报提供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更多>>资讯要闻
更多>>本委动态
更多>>通知公告
更多>>地市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