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里,都离不开一个群体的参与,那就是医生。“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中国古代对医生的最高褒奖。
8月19日,首个中国医师节,这是继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之后,我国第四个行业性节日,医生群体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尊医重卫,不仅切中广大医务人员的心声,更承载着人民的健康福祉。和医生们作出的贡献相比,医生需要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作为福建唯一医疗健康类报纸,福建日报社旗下的福建卫生报,在省卫计委宣传处指导下,特别策划了“我来当‘医生’”活动,让普通人走进医院、走进医生真实的工作场景,体验医生的工作,并希望通过活动,让人们更加客观地看待医生这份职业,对他们多一分理解。
体验活动中,福建卫生报派出多路记者全程跟拍,记录体验者最真实的感受,捕捉体验者与医者碰撞出的“火花”,呈现医者在这个节日里最想表达的内心独白。
医院响应积极市民报名踊跃
▲体验者赖星月拍下手术室一景。
体验者吴丹丹和陈小武跟随福建省妇幼儿科张敏军医生看诊。
▲在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ICU,体验者和来探视的病人家属交流。
▲早上8点,体验早会。
8月初,“我来当‘医生’”活动征集体验者的消息经“福建卫生报”微信公众号发出后,得到广泛转发。
活动得到多家医院的积极响应。经过多次沟通、反复协商,最终敲定福建省立医院ICU、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泉州惠安涂寨互助村卫生所等7个医疗机构及科室作为体验单位。多单位合力,在保证正常医疗秩序的前提下,力图最大程度地展现科室特点,让体验者感受不同属性的医疗工作。
8月7日,“我来当‘医生’”活动正式拉开帷幕。13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体验者从数十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的,陆续走进福建各大医院科室,感受最真实的医者工作。
赖星月,今年刚考上中国医科大学。在6个高考志愿中,她全部填写了医学院。这个外表看上去酷酷的小姑娘,有志成为一名心外科医生,这次想提前体验一下心外科的工作。
报名者吴丹丹,她的男友目前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规培。医生男友忙到什么程度呢?没有节假日,回家倒头就睡。尽管吴丹丹一再宽容,但有时仍免不了抱怨。体验者征集启事发出后,男友第一时间给她发了链接:“要不,借这个机会,你来体验下?”吴丹丹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第一场,体验者来到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跟着医生查房,进入手术室,来到ICU……不到半天,体验者就全景式地“围观”了心外科的工作日常。当天上午,体验活动的朋友圈短消息一经发出,就获“赞”不少。
体验结束后,多位体验者表示,今后还想参加类似的活动;多位医生告诉我们,短短一天的体验不够,欢迎将不同年龄层、不同背景的体验者带入医院,体验不同岗位;更多医院向卫生报发出体验邀请。
福建协和医院党委书记陈良万说:“推动形成尊医重卫氛围,不仅仅是为了医生,更是为了增进医患信任,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环境。也只有这样,全民健康才有可能实现。”
一周的活动,每个班次近9小时的体验,跟随医生近百人。体验者们在体验过程中数度流泪,他们看到了什么?又被什么触动?
理解,从这一刻开始
中午时分,福建附一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涌进好几位病人,拥挤的空间连转个身都难。
“我知道医生辛苦,但没想到这么辛苦”
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总数为1100 万,却为中国13 亿多的人口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这个比例在儿科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来。上午9点,查完房,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敏军就马不停蹄地来到诊室。他除了儿科的门诊任务,还要应对急诊的突发事项。
30多个带着小孩的家长,把诊室里站满了。保安进来维持秩序,劝预约时间靠后的人到诊室外等候。但着急的家长,根本劝不走。张医生一坐下,就被团团围住。体验者陈小武和吴丹丹被这一阵势吓到,互相看了一眼:因为诊室没有多余的空间摆凳子,他们俩只好站在张医生背后看着,直到上午门诊结束。
诊室里人多,很闷,夹杂着孩子的哭声。“医生这边问完一个病人,紧接着就有一个人拿着化验单让医生看,没一刻停歇。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啊!”陈小武感慨地说。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针灸科成立于1958年,是福建省最早创立的针灸专科,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在福建省人民医院针灸科门诊,医生们不光要在诊室里看诊,还要时不时到治疗室给患者拔罐、针灸、放血、熏蒸……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林万庆说,医生们在医院每天步数过万步很正常。体验者吴思颖是位瑜伽教练,她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医生一个上午看二三十个病人,我感觉已经过了一天了。”
体验者陈力是来自基层医疗机构的一位行政人员,对医院的工作强度有一定了解,但她没想到会这么辛苦。在福建省立医院ICU,早上8点,体验者们就换装进入ICU查房,一个上午没坐下过,没喝上一口水。
在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手术室,体验者江南问手术医生:“在手术台上口渴或想上厕所,怎么办?”“忍着,憋着。”这是医生们的回答。
“我一直以为外科手术就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没想到还是个体力活。”江南说,“医生们介绍说,在心脏上动刀都有一定难度,3~4小时只是‘起步’时间。我们仅仅是体验一天,但他们天天都是如此。”
离死神最近的地方,感受最多的却是温情
都说ICU 是离死神最近的科室。然而,让体验者意外的是,他们在这里感受到最多的却是温情。
福建省立医院ICU,收治的病人以内科系统危重病为主,还有外科手术后合并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症病人。重症二科主任石松菁查房时,见到一位患者清醒着,便一边握住他的手,一边俯身对他说:“今天你的状态不错,加油啊,很快就能恢复啦。”听到医生的鼓励,患者脸上马上展露笑容。
在省立ICU,短短一个上午,体验者高楠偷偷擦了好几次眼泪:“医生们要直面死亡的无情,各种人情冷暖……他们要给予的不仅是生,还有生的希望。”
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这里每天都要应对各种有关“心”的疑难杂症。很多医生都说自己每天都要“开”心。心脏手术难度较大,术后,患者都要被转入ICU 密切观察一段时间。ICU 里不全是痛苦,还有积极恢复的病人。一位躺着看书的病人吸引了体验者们的注意。心外科主治医师方冠华医生说,在ICU,患者只能躺在床上,耳边是各种抢救器械的声音,有时会心生绝望。让患者看书也是医生开出的处方,可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有助于放松心情,缓解焦虑。
福建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是人员、设备规模和技术水平均为全国一流的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体验者张小洁体会到的是,这里医生的日常工作是“持久战”:患者心理压力很大,对医生的依赖性也很大,医生耐心、积极的态度可以直接影响病情。跟随放疗科主任吴君心坐诊时,张小洁被一位病人“决绝”的话吓到了——一位46岁的淋巴瘤患者对吴君心说:“要是再治不好,我就没勇气活了!”吴君心跟病人聊起他的家庭情况。当知道患者家中有两个孩子时,他安慰患者,“有孩子更要坚强,目前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不要太悲观。”
前不久,张小洁的一位至亲刚被确诊为肿瘤末期,她一直为家人的病情奔走。在体验笔记中,她说,想告诉更多患者,没有过不去的坎,因为在您的背后是一群团队和您一起共渡难关。这句话也是在鼓励她自己。
体验感悟
查房时,体验者吴丹丹偶然遇见医生男友。
医生不易医生家属也不易
体验者吴丹丹的男朋友目前在省妇幼儿科规培。她说,男友没有一天准时下班,到家常常是累得倒头就睡。“有时会去医院找他,只能在大厅外面以小时为单位等待。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心疼他。”
有时候到饭点,一个电话打过去,没人接,她会主动帮男友点一份外卖,然后给他留言,让他记得去前台取。即使这样,有的时候他还是忘了吃。
这次到省妇幼保健院体验,因为“走入他的工作场景”,她才体会到接诊每一个病人都需要争分夺秒,明白男友为什么经常分身乏术。
吴丹丹想对医生男友说,希望他能更加爱惜自己的身体。说着这话,她眼里泛起泪花,她希望今后社会大环境能越来越好,给医生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宽容,让医生能更加自信地坚持自己的理想,更加安心、踏实地工作。
有比医疗更为现实的存在
急诊科是这次活动前期报名人数最多的科室。电视剧中的急诊室,病人发病,医生冲上去,分秒之间,病人被救回来,家属含泪千恩万谢。可在真实的急诊室,有着更为现实的存在。
在福建医大附一医院急诊科,体验者林懿在一个班次内跟着出了两趟车。刚开始,他很兴奋,总是盯着抢救室桌上的电话,似乎期待,又害怕它响起——那是120指挥调度中心打来的。一旦电话响起,就意味着医护人员要快速拿上“装备”,跳上救护车。“医生说平均一天有7~8趟,如果每天都处在这种状态,真的会心力交瘁!”林懿说。
周一上午是急诊科最忙碌的时候,除了要处理新收的病人,还有周末积压的病号。这边来了一个心肌梗死的病人,那边又来了一个消化道出血的。30多平方米的抢救室里,已摆满了17张床。体验者廖雨旋是今年刚被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专业录取的准医学生,他问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冯少丹,这满了还会再接吗?冯少丹说,“最多加到20多张床”。为了腾出尽量多的床位,抢救室里放不下多余的椅子,很多医护人员只能站着。“你能想象吗?虽然开着空调,汗还把厚厚的护士帽浸湿了。”廖雨旋感慨道。
在福州大学任教的周学军在体验了附一医院急诊科医生的岗位后也感触颇多:“如果医疗资源分配得更均匀,分级诊疗制度更加完善,急诊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和压力也许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和缓解,不至于每天都处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附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林志鸿说:“有的病人家属会说,到了医院就放心了,就能活下来。这个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很多危重病人错过了黄金救治时间,预后就不会理想。还有一些病人是慢性病急性加重,治疗后,器官功能也不能恢复到从前。医生只能尽力做,但医学不是万能的。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大家平时就应该注意保养,而不应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医院、医生身上。
“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最大感悟
体验者周学军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是此次体验之旅的最大感悟。医生和病人应该相互尊重,这个前提是,医护要理解患者的病痛,对患者要有爱心、耐心。福建省立医院重症二科主任石松菁说:“ICU 里规定,要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这明显加大护理的工作量,但护士毫无怨言,她们还一边工作一边鼓励患者。她们深知,患者需要身体的护理,更需要语言的安抚。”
体验者刘阳春体验的是附一急诊科半夜值守。在体验心得中,他写道:通过通宵跟班,知医之苦,为医鼓舞。
体验省妇幼儿科“医生”岗位的陈小武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他承认,以前带孩子来看病,“觉得医生很有距离感”“不敢过多打扰”。今天,他观察得很认真,不仅在手机上记下了不少护理“干货”,还写下了一些思考:“ 我们也要学着做一个‘好患者’,比如在就诊前就应对孩子的病情进行观察记录,弄清最近一天的衣食住行,让医生尽快了解病情。”
体验者高楠说,如果今后自己的孩子有信仰,专业过硬,能静得下心钻研,会鼓励他(她)学医。体验者陈力说,如果再让她选择,高考的第一志愿,她还是会愿意选择临床,选择医学。
一天的体验下来,有感于心脏供体获得不易,赖星月,这个立志学医的18 岁姑娘还进行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本版文图由福建卫生报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