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源福在为村民量血压
昨日晚9时许,位于漳州开发区大径社区许厝小区的许源福卫生所里依然有不少病人在排队等待,74岁的村医许源福在为一位面露苦色的大娘看诊,开完处方后,核价、拿药等余下的事由许源福的大儿子许毅强完成。
该诊所虽小,但“五脏俱全”。久经磨损显得光滑的问诊桌,布满岁月划痕的木质药柜,仿佛在讲述着这个家庭五十年来从一位乡村医生到一对父子医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故事。
弃教从医救死扶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径社区是个多山地的小渔村,交通不便,缺医少药。1962年,许源福是一名刚毕业的人民教师。那年父母生病,村里来了一个医生,他利用下班时间跟着医生学习一些基础医学知识,逐渐坚定学医的决心,放弃了教师工作。他于1965年到龙溪卫校进修医学,自此救死扶伤便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1968年,许源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农村,扎根基层行医。1992年的一天夜里,58岁的村民陈美英在家里晕倒,家中老人根据平日不靠谱的经验判定她病重无法治疗,着手准备“后事”。陈美英的姑丈抱着一丝希望跑去请许源福。许源福赶往病人家中诊断,发现病人还有生命迹象。他立即动员家属将病人送到漳州市医院进行抢救。回忆起当年的事,陈美英的儿子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许医生的及时诊断,我妈的命早没了。”五十年来,陈美英每次生病都找许源福看诊,只为一份放心。
走在许厝的大街小巷,无人不识许源福。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有时候一天的会诊量能达到七八十个,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这让古稀之年的许源福有点吃不消,谈起是否要退休,他笑着说:“只要群众还需要我一天,我就不退休。”
子承父业坚守初心
随着许源福的年纪越来越大,诊所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父亲心系乡亲的举动,许毅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诊所不能就这样关掉,这是我爸的心血。我爸常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作为长子,我想和父亲一样帮助别人,将这份初心延续下去。”许毅强说。
为帮父亲分担工作,许毅强踏上漫长的学医之路,先在港尾医院实习,了解看诊流程,掌握各科室的基本情况,帮忙照顾病人,后来考上卫校,学习系统的医学知识。活到老,学到老,一有空闲,许源福父子就翻看医书、研究病例,讨论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如今,村里又多了一位许医生。父子俩都以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赢得百姓的称赞和医疗卫生部门的认可,多次被评为优秀乡村医生。
良善家风美德传承
许家不仅有一对悬壶济世的医生父子,还是一个相亲相爱的文明家庭。许源福有五个子女,如今已各自组建家庭,每逢周末就聚在一起,十分和睦。
许源福从不打骂孩子,甚至从没对孩子红脸,时常在饭桌上谆谆教导子女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五个孩子从小到大没打过架,哥哥带妹妹,姐姐带弟弟。”直到现在,一家人依旧同吃一锅饭,同花一袋钱,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关系十分亲近。小儿子许毅斌对此感触颇深,“家里一直很和气的,村里人常说我妈和大嫂关系像姐妹一样,我们这些弟弟妹妹结婚基本是我大嫂打理操办的。”
许源福夫妻俩特别注重子女学业,省吃俭用坚持供五个孩子读书上学。过去每晚一定会检查孩子们的作业,并督促学习。他说:“知识可以造福社会,我希望他们能学以致用,做个有用的人。”许源福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积攒成子女们人生中无形的财富。
而今,开发区高楼崛起,道路通畅,旧貌换新颜,许源福家中悬挂的大合照年年更新,岁月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痕迹,笑容却从未消失。在许源福诊所的大门上,一副写着“民心但求不老仙龄,利人全凭妙手回春”的对联,取自开头的“利民”二字,是许源福数十年来坚守乡村医生岗位的初衷,也是其良善家风的真实写照。
☉方洁莹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