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卫生健康新闻网 > 资讯要闻 > 正文
24小时待命车歇人不歇 探访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
2020-04-08 10:17:34 白斌斌 来源:厦门网  责任编辑:王超  

  记者白斌斌(左)在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体验采访。记者陈理杰摄

  完成转运任务回来,医护人员要对救护车进行消杀。记者陈理杰摄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白斌斌 通讯员 林挺)他们的乘客是密切接触者、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疫情就是命令,从1月23日起,他们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往返于发热门诊、发现疑似病例的场所、密切接触者所在地以及新冠肺炎厦门定点救治医院,完成转运工作。他们就是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以下简称“急救中心”)转运站点的工作人员。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趋于稳定,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成为战“疫”斗争面临的新挑战。近日,记者来到急救中心转运站点,了解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是如何辛勤工作的。

24小时待命,随时出动

陈志科是急救中心医生,也是转运小组成员。3月份以来,他们开始进驻机场附近的定点酒店,设立临时转运站点,转运小组由医生、护士、驾驶员组成,配备负压救护车。他们24小时待命,转运指令一来,就立即出动。

当接到转运指令后,陈志科和同事们立即起身,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防护装备,上车前往机场专门交接点。在“机场急救中心”的引导下,救护车抵达发现有症状人员所在的负压隔离室附近,等待海关工作人员将有症状人员带出来。完成交接后,陈志科团队把这些人员送往定点医院的发热门诊。

任务繁重,车歇人不歇

其实,有症状人员上车只是转运工作的开始。登记证件、搜集流行病学资料、做相关医学检查……任何一个流程都不容马虎。到达目的地后,陈志科和同事需要把从海关工作人员那里得到的资料和送医途中搜集的相关资料转交给发热门诊。

“搜集的资料可以给定点医院做参考,避免重复询问,以提高效率。”陈志科说,完成交接后,他们还要驾驶负压救护车赶回急救中心的转运站,进行消毒。因为车辆消毒需要时间,而任务繁重,完成个人消毒后,他们要马不停蹄地乘坐另一辆负压救护车去执行下一个任务,可谓“车歇人不歇”。

天渐热,防护服如蒸笼

作为重要入境口岸,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每日入境旅客数量不少。“最多时一天转运了12趟。”陈志科告诉晨报记者,以每趟1.5小时至2小时计算,那轮值班几乎没有时间睡觉。所以,他们通常利用执行下一趟任务的空隙时间在车上眯一会儿。随着天气逐渐变热,穿着防护服犹如被关进蒸笼里,在转运过程中,他们往往大汗淋漓。“脱下防护服的瞬间,仿佛获得新生。”陈志科说。

“很多归国人员都是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辗转多地回国,本身已经很疲惫,但他们还是十分配合接诊转运工作。”陈志科说,除了配合检查、询问、登记以外,很多人下车时都会对他们表示感谢,这让他们十分感动。

参与境外有症状人员转运一个月来,陈志科说,他最大的体会是:“每次从被转运人员言行举止上能真切感受到,祖国这一强大后盾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每当这时,我都会感到自己的一点辛苦付出不算什么,都是十分值得的。”

接诊转运工作背后并不简单

接诊闭环管理 确保滴水不漏

目前,急救中心在岛内外共设置了3个转运站点,分别为机场附近的临时转运站、江头转运站和急救中心总部转运站。共配备了5个转运小组,每组配有医生、护士和驾驶员,配有10辆负压救护车供轮替使用。

当发现一名入境人员有症状时,需要120负压救护车将其送往发热门诊进行排查,若检查结果为阳性,需要送往定点救治医院治疗;若为阴性,则需由120社会面转运组送回隔离酒店继续观察。在观察期间,如有症状出现,需再由120负压救护车送往定点医院治疗。经救治康复的人员也需由120社会面转运组送往定点酒店继续观察。之所以设置如此繁多的环节,就是为了做好“外防输入”管理每一项工作,而120在每个环节点之间形成紧密的纽带。

除了开展一线转运工作,指挥调度中心下达的转运指令也直接关系到转运及时与否。以上所有接诊转运任务都需要120指挥调度中心与多方联系协调,一趟任务下来,往往需要打多通电话,以确保接、收双方相关负责人员提前了解情况,做好准备工作,保证接收情况趟趟有记录、可追溯。

近期,大量与入境、隔离人员及发热症状相关的求助猛增,仅3月份,120指挥调度中心就受理电话40709个,同比增加20.45%,总通话时长同比增加67.35%。急救中心开通了7条急救线路,同时抽调行政后勤人员支援接警、调度岗位。指挥调度中心的人员都在满负荷工作。

记者了解到,为了确保入境人员接诊的闭环管理,不管是社会面转运还是负压救护车转运,都需要层层联系、道道把关,录入、核对相关信息,确保接、送都有人签收、负责,确保整个工作“滴水不漏”。

(记者白斌斌通讯员林挺)

穿上全套防护服记者花了13分钟

  记者白斌斌(左)正在穿防护服体验。记者陈理杰摄

帽子、口罩、内层手套、隔离服、护目镜、鞋套、外层手套……全套防护服看似简单,但穿起来着实不容易。因为转运小组的医护人员直面的很可能是疑似病例甚至确诊病例,所以穿防护服时不允许有任何缝隙。

记者有幸体验了一番。记者和转运小组的医护人员同时开始穿着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动作娴熟,很快就穿着好了全套装备,而记者动作不熟练,花费近13分钟才穿戴好全套防护服。记者体验时气温为21℃,穿着薄外套感觉刚刚好。可当记者穿上全套防护服后,护目镜很快起了雾,身上也开始发热。记者穿着防护服对转运小组的医护人员进行采访,模拟登车十几分钟后,感觉视线模糊,身上出了不少汗。穿防护服体验近半小时后,当记者脱下这身装备,发现护目镜上的雾气已凝成小水珠流下来。脱完防护服,记者真切感受到陈志科医生所说的,“脱下防护服的瞬间,仿佛获得了新生”。

不仅如此,相对于穿防护服,脱起来要求更严格。在确保安全距离的情况下,记者目睹了一名刚完成转运工作的医护人员脱下受污染的防护服的全过程。只见他从头到脚,每次脱完一个防护装备,就得进行一次手部消毒。脱完所有防护装备后,还得放进专用的医疗废弃物垃圾箱。

(记者白斌斌)

更多》图片新闻

当爱情遇到疫情

捐赠救护车

“疫情过后,一起逛逛宁德绿水青山”

厦门市支援湖北医疗一队圆满完成救援工作

福建支援湖北医疗队148名队员完成驰援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