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卫生健康新闻网 > 资讯要闻 > 正文
青春之花,绽放在抗疫前线
2022-05-05 09:55:22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责任编辑:王超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5月3日报道(记者 吴旭涛 张永定 通讯员 蓝玉培 李悦晖 林遐 文/图)“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福建援沪医疗队的青年们,正身着“战甲”,满怀国家和家乡人民的期待,全力奋战在抗疫一线。

他们胸怀大局,挺身而出,在上海疫情最吃劲之时,展现福建青年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他们敢于吃苦、善于拼搏,在一线奋斗中磨砺自己,茁壮成长;他们善用“巧”劲,发挥才智建设“和谐方舱”,让沪闽友谊更深更远。

他们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抗疫前线。

充满活力的福建援沪医疗队队员。

挺身而出 “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能更好”

1994年出生的苏玉萍,已经有7年党龄。4月初,厦门市海沧医院发布支援上海抗疫的通知,当时,她正在社区进行核酸采样工作。

“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能更好!”刚结婚不久的她,第一时间报名。

一转眼,来到上海已有二十多天。作为护师,她先在上海世博方舱医院工作,后来又转战城市足迹馆亚定点医院,一直从事一脱区二脱区的院感监督和患者的核酸采样工作。

这两项都是风险较高的工作。“身为一名青年党员,遇到困难时,不轻视不畏惧,坚守阵地,是我们应具有的品格!”她说。

着眼大局、挺身而出,是福建青年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像苏玉萍一样,福建援沪医疗队近2000人的队伍中,有过半是青年。他们在家是父母心疼的孩子,在单位被前辈和老师百般呵护,但在关键时刻,以满腔热血投入抗疫一线。

“90后”队员郑雪兰(右)在上海四院ICU病房对病患进行救治。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良好传统在福建医护人员中接力传承。

来自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杨思琦,是个“00后”。当年援鄂工作中,福建的医护人员们,是她学习的榜样。

“当年,我隔着屏幕,见证了武汉疫情中,前辈们英勇而无畏的奉献精神,专业而冷静的职业素养,亲切而温暖的人文关怀,无一不坚定着我在护理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因此,此次援沪报名时,她比以往任何事情都坚决:作为年轻人,要把老师和前辈们的精神传递下来。

4月6日,出发前一天,她冷静仔细地向有过援助外地抗疫经验的前辈请教,如何准备物品、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

“我是个00后,是科室里最小的‘妹妹’,但我一直不觉得责任与年龄挂钩,在学校和医院里,我受过最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与技能训练,我相信我可以!”她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现在也到了我们接过重担的时候了。我们从小长在国旗下,生在春风里,国家需要我们,我们义不容辞,当仁不让。”

爱拼会赢 在奋斗中茁壮成长

爱拼会赢,是融入福建人血脉中的精神。福建青年医护工作者亦如此。

提起队中的年轻“大白”们,省妇幼省儿童援沪医疗队的医生郑歆婷竖起大拇指:“这些21世纪‘大宝贝’平时被主任护长们‘捧在手心’。但就是她们,能在上海疫情吃紧、条件严酷的时候,毅然离开家乡,跟随我们的援沪医疗队,冲上抗疫的最前线!”

“00后”队员黄玉凤穿戴防护服准备入舱。

福建援沪医疗队接管上海世博馆方舱医院后,医疗队两位“00”后小姑娘叶冬梅和黄京仪,简单收拾好行李,向家里报过平安后,就迅速加入方舱核酸采样队。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每天5点起床,两班倒,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舱内2000余“舱友”、400-500名第三方工作人员的核酸采样工作。而且,核酸采集露天进行,上海时有暴雨大风天气,早晚温差有时十几度。

更难的是,她们还要负责收集和运送核酸标本,每个箱子有10kg重,每趟都有20余箱,加起来是她们体重的4倍还多!

“没事,等装卸上车后,我们再回驻地吃饭!”常常,叶冬梅和黄京仪中午一两点才能吃上饭。由于搬运重物,冬梅曾经被砸伤足部,京仪也出现过腿部过敏,还出现暴晒后头晕的状况。

“我和护理副领队王静担心年轻的她们身心状况,去谈心送药时,看到她们刚擦去眼泪。仍显稚嫩的脸庞上,双眼放出的坚定光芒,令人心疼又欣慰。”郑歆婷说。

宝剑锋从磨砺出。这些年轻医护工作者,主动离开舒适区后,以他们特有的乐观和豁达去克服困难,悄悄蜕变。

“00后”康丽蓉说,说自己是方舱里的“摇橹人”。在援沪工作磨砺之下,已经擅长观察“舱友”的情绪。当她发现238床的大爷情绪低下、闷闷不乐,反映胸口有点闷,通知医生检查后,她就开展纾解情绪工作,大爷紧皱的眉头舒展了;

“90后”林艳艳被队友亲切称为“总务大人”:每天负责规范有序地把饭菜送到2500多位“舱友”手里,还要保证让大家吃上热乎饭。核对“菜单”、快速清点、扛起餐食箱,“舱友”们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大力少女”。

收获友谊 “和谐方舱”温暖人心

福建援沪医疗队抵沪开展工作以来,把创建“和谐方舱”作为目标任务之一。这其中,青年们发挥了聪明才智,收获了“舱友”们的友谊。

来自省立医院的“90后”庄雅琳,总是细心查询牢记“舱友”的生日,提前制作好生日贺卡和准备小礼物,送上生日祝福。

4月20日是H1舱5区郭先生的生日,但是雅琳那天是夜班。晚上,细心的她特意将生日贺卡和一颗寓意平安的苹果,悄悄放在郭先生床头。

第二天醒来的郭先生看到床头上的礼物时,非常感动。“这是今年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不仅仅是来自护理人员的温馨祝福,更在于护士用心为我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这份不被打扰的生日祝福让我刻骨铭心。”郭先生说。

除了为“舱友”过生日,年轻人们发挥创意,还举办了合唱表演、变魔术、手绘等等活动,让舱友们缓解了精神压力,方舱内气氛越来越融洽。

“90后”队员巫婷婷(右)与“95后”舱友志愿者巫婷婷一起在舱内工作。

多日的相处,他们还收获了满满友谊。

医疗队的“00后”黄茜说,援沪至今,她最大的感受是温暖,始终被爱包围着。

“每次向舱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都会和我说‘谢谢’‘辛苦了’。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她说,让她惊喜的是,她陪“舱友”蔡大哥聊家常缓解紧张情绪后,第二天就收到了蔡大哥的表扬信,让她温暖而又有信心。

“00后”队员黄茜在护士站登记患者信息。

像黄茜一样,福建援沪医疗队的每支小分队,都收到了堆得厚厚的感谢信。这是友谊的象征,也是工作的肯定。

让青年医疗队员许海蓉感动的时,她要撤出世博方舱、转战城市足迹亚定点医院的前一天,一位阿姨走到她的工作台前,眼眶红红的。

“你们很辛苦,千里迢迢来到上海,不分日夜地工作,谢谢你们啊。”原来,阿姨是来告别的。

每当“舱友”出舱、大白“转战”的离别之际,舱里的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会有依依惜别的场景。

“这次援沪,我看到不管是医护还是‘舱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座城市。”许海蓉说,“我们在用各自的爱,散发着一束束光,凝聚在一起,同心抗疫,静待花开。”

更多》图片新闻

杏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青年医护主力军作用

龙岩血站血液库存告急!龙岩学院师生挽袖为生命“加油”!

鼓楼核酸检测采样点启用小方舱

“白衣天使”爱撒西非

致敬!援宁联合核酸检测方舱中心今日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