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幼时的她,立志自强自立。 24岁穿上白大褂,牢记救死扶伤的使命,开启护佑妇幼之旅。 古稀之年,为圆患者的母亲梦,她甘做学生,踏入生殖领域新天地。 鲐背之年,她依然不改对事业和患者的牵挂,坚持奋战在妇幼保健事业一线,只为“看到孩子妈妈的笑容,才是作为医生的幸福”。 她就是福建省著名妇产科专家,被誉为“福建省试管婴儿之母”的陈文祯教授。 2022年9月18日10时35分,陈文祯在福州与世长辞,享年97岁。 “要做医生就要做一名好医生,不要做庸医。” “女人要独立,就要在经济上独立,工作上有本领。”抱着这样的志向,高中毕业后,陈文祯报考了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 看到女儿如此执着,父亲给了她一个忠告:“你要做医生就要做一名好医生,不要做庸医。”这句话,陈文桢记了一辈子,从医70多年,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做一名好医生。 1951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正式成立,陈文祯和医院一起迅速成长。 妇幼保健院不同于一般医院,除为个体提供医疗服务外,还要面向基层为群体服务,重视保健,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 新中国成立前,卫生事业落后,农村产妇几乎都是在家里生孩子,不少人留下了子宫脱垂和尿瘘等后遗症。20世纪70年代,国家要求各地免费给农村妇女治疗“两病”,陈文祯带领团队赶赴福建各地农村。尿瘘手术难度大,有时到了晚上,陈文祯仍要借助手电筒争分夺秒为病人做手术。“基层医生力量强了,我离开之后,他们就能造福更多的人。”陈文祯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的方法,并手把手教给基层的医生。 在陈文祯的参与和指导下,我省防治全国女性“两病”工作按期完成并达到原国家卫生部规定的验收标准,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率与治愈率均达80%以上。 1989年,福建省卫生厅组建省围产保健协作组,陈文祯任组长,成员由省、市医疗保健机构妇儿科、妇幼保健技术骨干组成。省围产保健协作组承担助产技术执法检查,孕产妇、新生儿死亡评审,爱婴医院评审以及组建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救助网络等工作。这个组长职务,陈文祯连续担任了28年。 省围产保健协作组成立当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为52.74/10万,到2019年,这个数据下降为10.57/10万。 在陈文祯的带领下,福建的成绩不但在全国名列前茅,相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是遥遥领先。 “不懂的就要学,哪里还管老不老。” “女性没有享受当妈妈的快乐是最不幸的。”1997年,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陈文祯接到新任务:带领年轻人研究试管婴儿技术,造福不孕不育夫妻。 这一年,72岁的陈文祯再次当起了“学生”。到广州参加辅助生殖培训时,她比讲课老师的年纪还大。她白天听课,晚上住在学生宿舍,整理笔记复习,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请教比自己年轻很多的老师。她说:“先做学生,再当先生,不懂的就要学,哪里还管老不老。” 回到福建后,陈文祯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经历了17例失败后,1999年1月5日,福建省第一例试管婴儿——一对双胞胎男婴顺利诞生,并健康茁壮成长至今。“两孩子都管我叫外婆,还常来看我。”每每谈及此事,她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之后,她又指导创建了福建省首家人工辅助生殖实验室,为无数个家庭带去了福音,被患者誉为“送子观音”。但陈文祯显得十分谦虚,她说:“其实我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不过是尽到自己的责任罢了。” 在陈文祯的带领下,省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积极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多项衍生技术的“试管婴儿”相继诞生,填补了我省生殖医学领域多项标志性技术的空白。2021年,该中心门诊量超15万人次,临床妊娠率稳定在55%左右。 “只要我能动,我就要上班去。” 2007年12月,一场大病把82岁的陈文祯击倒了。血液病加上并发症突袭了她,全身的器官突然间全垮了,加上脊柱、胸椎骨折,陈文祯生命垂危。 当时,身上插着三四根管子的陈文祯,每天要挂吊瓶,吃大把的药,胃口极差。可每当小女儿送饭来,她都会大口大口地吃。她说:“你以为我真饿吗?我是因为吃不下,才要三口两口把饭吃完,吃了饭我才有力气去战胜疾病。” 2009年6月,陈文祯出院了,但重病留下了很多后遗症。刚能站起来,她就执意要求锻炼走路,学走路,练习上下楼。“我心想,只要我能动,我就要上班去。” 2010年2月,陈文祯终于又回到了她的门诊室,在85岁高龄又开始收诊病人。刚开始,陈文祯一上午只能看3个病人。慢慢地,她从一周一次门诊增加到一周三次,从每次看3个病人增加到5个、10个、20个。96岁时,陈文祯依旧拄着拐杖,坚持每周三次的门诊,参加每周一次的科室病案讨论。 很多人劝陈文祯退休,但她从不为所动,“既然我立志从医,就要终身为医,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患者需要我。如果真的有一天我动不了了,再退休也不迟”。 在陈文祯看来,每个人的苦乐观是不一样的,奉献他人,于人于己都是有帮助的。“如果退休了成天待在家里,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没有意义。工作让我觉得很充实,这才是一种享福。看到病人成功生出孩子,拿着红蛋来向我报喜时,我觉得一切都值了,我乐在其中。” 在阳光下追求,在崎岖中探索。行医70多年,陈文祯以“医者父母心”对待病人,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人生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