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一号难求、小医院门可罗雀,这主要是由于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将分级诊疗作为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加强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着力在“补短板、强基层、促共享”上下功夫,加快构建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随着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福建,“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村解决”逐步成为现实。 “中国心兄弟”国庆观礼升旗 构建医疗“塔尖”高度 国庆当天,福州五一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人群中站着三位“不一般”的观众,他们三人都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患者。 “国歌响起的一瞬间,我真的很激动,很感谢国家的强大,让我们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我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重获“心”生的老王激动地说。 福建协和医院心外科是全国“人工心脏”临床试验的三甲顶尖心脏中心之一,至今共完成近30例“人工心脏”手术,在全国不超过100例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总数中排名第三位。目前,全省约七成的心脏手术在福建协和医院完成。医院还帮福建多地市及18个省39家医院开展心脏手术,把“协和经验”传到各地。 “福建协和医院是福建省首批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之一。提高临床疑难危重症的救治能力,是医院基本的社会责任。”医院党委书记陈良万说。 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福建协和医院考核CMI值(国际公认的代表医院救治疑难重症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全国1300余家三级综合医院中脱颖而出,居全国第六,连续四年全国领先。 在全国首批10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之一的华山医院福建医院,开业一周年的成绩单也同样亮眼: ●开展15项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技术,填补福建医疗技术空白; ●完成直升机空中救援7例,成功率100%; ●医院配备顶尖医疗设备,建成国际一流的复合手术室,支撑疑难危重症的诊治; ●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以专科联盟等多种医联体形式,初步搭建“环滨海”医疗健康辐射圈,仅福建省内就覆盖九地市的上百家医疗机构。 近年来,福建围绕“大病不出省”,加快补齐优质医疗资源短板。结合实施委省共建、新一轮医疗”创双高”,我省着力将省立医院、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第一医院等建设为省级高水平医院,并积极创建综合类和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目前,福建医大附属协和医院、第一医院已入围全国百强。 过去十年,全省各级医院床位数年均增长7.29%,省儿童医院、省妇产医院等建成投用,全省12个专科入围全国专科声誉10强提名,38个专业72个临床专科进入华东五强或五强提名。 省级医院博士任县医院副院长 筑牢健康坚实“塔身” 要真正落实分级诊疗,就必须把基层医院做强做实,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可以做肌力对抗性训练,多翻身,避免压疮。”不久前,三明市建宁县的吴大哥在家中“连线”省级医生,获得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指导。因为不慎跌落导致脊椎损伤,吴大哥术后在家康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丁陈禹博士考虑到患者不便,带着建宁县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师和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医生到吴大哥家中随访,并邀请省里专家远程视频会诊,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和康复指导。 ▲丁陈禹博士为吴大哥连线附一康复科专家 丁陈禹是附一的医生,今年6月起,他多了一个身份:建宁县总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为了加强两院帮扶合作,福建附一医院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医学博士丁陈禹任职县总医院副院长,还有4名专业医师也加入到建宁县总医院的帮扶工作中。每周有1-2名医生开展门诊坐诊、教学查房、学术讲座。 建宁县总医院院长艾远光告诉记者,在建宁县总医院,针对较薄弱的科室,基本实现了“建宁发起,附一响应”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为当地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附一帮扶下,医院开展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三大中心建设”。目前,医院共开展19例溶栓,实现了零的突破。 附一与建宁县总医院“大手拉小手”帮扶模式的建立,得益于省卫健委进一步促进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帮扶提升县级医院综合实力方面的工作。今年1月,省卫健委联合省乡村振兴局制定《福建省“十四五”时期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方案》,省级和厦门市级8家三级医院采取组团式“院包院”或“院包科”帮扶、托管、领办等方式对口帮扶25个薄弱县(市)综合医院。 为了提高县域医疗能力建设,去年8月,我省还出台县域医共体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5年),支持全省59个县域综合医院重点开展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呼吸诊疗中心、创伤中心等四大中心建设,提高县域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辐射提升乡镇卫生院诊疗能力。我省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的符合率均列全国第8名。 “十四五”期间,依托三级医院对口帮扶,我省将建强一批临床专科、带出一批骨干人才、填补一批技术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缩小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推动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 “零距离”就医 “微负担”康养 夯实塔基,打造乡镇区域医疗中心 四年前,长汀62岁的老林因为脊髓损伤,在龙岩市第二医院接受手术后,转到长汀县新桥镇卫生院。来的时候,他基本没法走路,康复了一年多后,他已经可以拄拐走路,生活部分自理。 “这里离家近,住得习惯,恢复得也不错。一个月费用大概3000元,医保报销1000元左右。孩子都在外工作,老婆年纪也大了,使不上劲。这里既能康复又有人照顾,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老林说。 走进新桥镇中心卫生院,5栋大楼分区伫立,医养服务中心位列其间。长汀县新桥中心卫生院整合医疗、康复、养老等资源,建立医养服务中心,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几个区域互联互通,老人有病直接在老年病区、康复区治疗,痊愈后转入托养区颐养,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医。2022年,中心推行“无陪护”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医养结合特色服务品质。目前,中心入住医养人员200余人。 ▲在医养服务中心,护士正在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 长汀县新桥中心卫生院院长林彩峰说,在农村,80%以上的年轻人外出经商打工,许多慢性病人、老年人、残疾人,他们或因亲人不在身边,无法得到很好的照顾而倍感无奈。医养结合的模式为老人的养老和医疗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据了解,在长汀县,6个卫生院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长汀县通过支持6个卫生院打造乡镇区域医疗中心,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辐射周边中小卫生院,形成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卫生院、村卫生所的县域分级诊疗格局。 2021年,长汀县域内住院率达88.43%,住院病人流向分别为乡级42.7%,县级45.73%,县外11.57%,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占总诊疗量的比例为70.7%,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 近年来,福建加快提升乡镇卫生院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活动,截至2021年底,全省1102个乡镇(街道)设置乡镇卫生院88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2个,已有593家达到服务能力标准(占比53.28%),有4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创建为社区医院。 为了切实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2022年,省卫健委还启动,今年以来,省属医院组派的医疗队和移动方舱医院,先后前往宁德、三明、龙岩等地巡诊;实施2022年度“千名医师万人次下基层”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省抽调1100余名中高级职称医师下基层,促进诊疗服务同质化。 近日,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成效指标: ●到2025年,该省县域内就诊率≥90%,城乡参保人员的县域内住院量占比≥70%;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65%,其中基层中医诊疗量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比例≥30%; ●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医院首诊病种数≥80种,其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种;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高水平医院的四级手术占比力争达到45%左右; ●二级、三级公立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转患者人数年均增长率≥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