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将医疗机构的专业护理拓展至社区和家庭 动动手指 护士上门 东南网2月1日讯 (福建日报记者 张静雯) 家中老人出现压疮,不方便去医院怎么办?家属不会更换尿管、胃管怎么办?出院后伤口需要拆线换药怎么办?为破解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省卫健委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每个设区市至少有1个县(市、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旨在鼓励医疗机构增加护理服务供给,规范引导该服务健康发展。 何为“互联网+护理服务”?根据《通知》,这项服务主要是指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将机构内护理拓展至社区和家庭,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人群提供的护理服务。 “网上下单,护士上门,太方便了。”1月22日,家住福州市台江区上海新苑的高榕看到上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吴玉玲如约来到自己家中,终于放下了一直压在心头的大石。 高榕的父亲今年77岁,去年8月突发脑梗后便一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更糟糕的是,去年11月中旬开始,老人的背部及骶尾部陆续出现了多处压疮。今年初,高榕得知上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就试着用微信公众号预约。“护士上药很有耐心,还教我们日常护理的知识。几次治疗下来,我爸爸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高榕高兴地说。 2021年起,上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开始用“圣医通医养”微信公众号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为行动不便的人群开展家庭导尿、更换胃管、雾化、压疮护理等10多种护理服务,截至目前已服务患者超2200人次。 “‘互联网+护理服务’获得群众认可的关键是服务水平。”上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伟民介绍说,近三年,中心每年选送2~3名骨干护士到省肿瘤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学习伤口造口护理、PICC护理等专科护理内容。 为了让患者在家中享有和在医疗机构一样的护理服务,《通知》对医疗机构的服务人员和服务内容有明确规定。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须在派出医疗机构进行执业注册,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且通过派出医疗机构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上门服务项目应以需求量大、医疗风险低、易操作实施的技术为宜,《通知》开出了48项“正面清单”和5项“负面清单”。此外,《通知》还鼓励有条件的三级医院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充分发挥它们在标准规范制定、人员培训等方面的示范帮扶作用。 记者手记 让院外服务更规范、更贴心 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是卫生部门对群众多样化、差异化护理服务需求的主动回应。但有的医疗机构认为,开展院外服务时,人员、物资、器械配备有限,在突发情况中难以确保患者和护理人员安全,故而对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望而却步。 因此,在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试点过程中,各方应着眼于不断完善服务制度,提高“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安全性和持续性,让群众持续享有更规范、更贴心的健康服务。业内专家认为,有关部门要制定完善服务内容标准,明确相应的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技术标准;鼓励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明确管理职能,为护理服务的组织、培训、质控等提供切实保障。同时,应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平台进行有效监管,推进服务价格分析、满意度测评、不良事件上报等统计分析和监督管理,确保服务质量与医疗安全,促进“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序规范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