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文/厦门晚报记者 陈恩泽 通讯员 夏华珍)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福建地区曾是乙肝相对高发的区域,但最新流调显示,随着疫苗接种普及,厦门乃至福建的乙肝发病率已接近全国的平均水平,丙肝则因禁毒和规范的输血管理成效显著,维持在低位。 肝炎有哪些类型,传播途径有哪些?接种疫苗后,真的就“金钟罩”护体了吗?今天我们请相关专家来谈谈这些话题。 肝炎家族庞大 最需警惕乙肝丙肝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等致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异常的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肝区隐痛、皮肤瘙痒、黄疸、食欲不振等症状。 病毒性肝炎家族庞大,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各具特点。甲肝与戊肝属于“病从口入”型。二者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经消化道传播,症状多表现为急性肝炎,可能出现发热、乏力、恶心、厌油、黄疸等症状。虽然部分患者症状严重,但对大多数免疫正常人群而言,具有自限性,可自行康复。 乙肝与丙肝则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元凶”。二者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以及母婴垂直传播。 丁肝则是一种“寄生”于乙肝的病毒,只有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才可能感染丁肝。 海沧医院中医科主任谢维丽强调,肝脏又被称为“沉默的器官”,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痛感,当患者出现肝区疼痛、严重食欲不振、黄疸时,则意味着患者的肝炎已经比较严重了。 抗体会“退役” 需定期监测及时补种 38岁的陈先生,刚出生便完成了乙肝疫苗接种。他自恃有“金钟罩”护体,日常体检也只查肝功能,结果也显示正常。然而,在最近一次公司组织的深度体检中,检查报告显示其乙肝表面抗体小于2mIU/mL,表明他患肝炎了。所幸发现时间早,他只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即可。 谢维丽分析,陈先生体内的乙肝疫苗保护性抗体随时间推移已自然消退,因未定期复查和及时补种疫苗,失去了免疫保护,最终在某个未知时刻感染了乙肝病毒。 “接种疫苗不等于终身免疫,抗体会‘退役’,定期监测和及时补种至关重要。还有,肝功能正常不等于安全,需结合病毒载量等综合评估。”谢维丽强调,“对抗肝炎,疫苗是首要武器。五岁前的儿童感染乙肝后,有90%的概率会慢性化。因此,婴幼儿出生后需即时注射疫苗。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接种后每3-5年都应检测抗体水平。当抗体低于10mIU/mL,需全程补种三针;抗体在10-100mIU/mL之间,需补种一针;大于100mIU/mL则无需处理。” 预防病毒传染 肝炎家庭需做到三点 “许多病人确诊乙肝后认为没有特效药,因此自暴自弃,选择不到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谢维丽说,“现在有安全高效、低耐药的药物可以使用,肝炎治疗费用和成本已经显著下降。” 谢维丽说,当前大众对于肝炎还有一些误解。“乙肝不会通过共餐传播,除非无乙肝的一方消化道不完整,如口腔溃疡等。”她介绍,肝炎家庭只需做到三点,即可有效预防病毒传染,家庭成员接种疫苗并确认抗体达标;避免共用可能沾染血液的个人用品;感染者规范治疗降低传染性。 【健康提示】 非病毒性肝炎也需警惕 医学界认为,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节制、社交喝酒多、药物易获得,这些都是造成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高发的重要原因。针对非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原因,只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还是可以控制其发生和发展的。 预防措施包括以下方面:调整膳食结构,维持全面均衡的营养;减少饮酒量或完全戒酒是预防酒精性肝炎的有效方法;要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必须坚持运动,避免“久坐少动”;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用药不当极易造成包括脂肪肝、肝酶学指标异常在内的药物性肝损伤,因此要慎用药,必须用药时,要严格掌握药物指征,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