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卫生计生新闻网> 热点话题> 中医天地> 名家访谈 > 正文

那些散落在泸州民间的老中医

usa.fjsen.com 2015-10-13 10:08:07  陈洪 来源:酒城新报    我来说两句

中医药既是国粹,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百年,中医药自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拥有历史沉淀的中医药也受到影响和冲击,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疗模式、中医药秘方及相关成果传承、中医药人才培养等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而时下泸州民间传统的中医药情况也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传统中医药及弘扬中医药文化,我们在民间寻找到几位一直在路上,用行动默默无闻地践行着“传承中医药、保护中医药”使命的民间医生。


  巫德贵:秉承传统火神派


  “三针雷火悬灸法”传统医技,堪称外治法的“火神派” ,有扶阳之宏效,而无附桂之毒性。这是“三针雷火悬灸法”传承人之一的江阳区巫氏爱灸堂巫德贵的QQ空间留言。


  巫德贵,三针雷火悬灸法传人,因在初中时受中医老师影响,痴迷中医,虽从事的工作与之无关,他还是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拜师学习、熟悉中医理论与临床的诊治,从爱好中医到今天成为中医技艺传承人。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据巫德贵的妻子余庆红介绍,丈夫在2004年,正式拜师刘思远老师后,才知道灸在中医中的重要作用,在丈夫的感染下,夫妻二人专门向刘老师学习,从以前不太重视灸法,到知道中医常倡导的“一针法,二灸法,三用药”“大病宜灸”“针之不及药之不到必须灸之”等中医理念,从而耐心的学习“三针雷火悬灸法”。


  雷火灸法 技艺传承


  家住合江县神臂城镇的小超,患面瘫一周,经亲戚介绍接受了雷火灸法治疗,治疗五次后,面部基本恢复,说话由口齿不清变成了语言流利。


  雷火灸法不仅治愈面瘫,对顽固性失眠症状亦能治疗。张大姐失眠多年,且今年更加严重,在各地门诊治疗无效后,到泸州某医院开了奥氮平等精神类药物,却无效果。随后,她接受了雷火灸法治疗,配合针刺、中药治疗,共治疗十二次后,她就能睡眠几个小时。


  余庆红向新报记者介绍,这是通过“灸”治愈的典型病例。巫氏爱灸堂最擅长的是针对寒性体质和寒性方面病症的治疗,有非常大的优势,在骨、心血管、呼吸性疾病等多方治疗也有明显的效果。


  余庆红告诉新报记者:“‘三针雷火悬灸法’申报泸州市第五批非遗已成功,但寻找后继者的问题还困扰着他们,传统医技的传承还要靠大家的支持与理解。”


  杨启元:师从名医重培养


  “儿子这两天拉肚子,今天早早的来到杨启元中医诊所,本想挂杨启元医生的号,可护士告知起码要等半天,满屋子都是等待杨启元医生会诊的病人。”前来杨启元诊所为儿子挂号的市民刘女士告诉新报记者。


  杨启元,中医药学会理事,曾任泸州市中医院儿科主任,系泸州解放前“三生一斗”名医之一许培生老先生高徒,行医52年,医德高尚、医风正派、医论精湛。临床疗效效果显著,长于儿科常见病、杂病,主攻内妇儿、皮肤科疑难痼疾。自开办“杨启元中医诊所”以来,门庭若市、远近闻名。所著中医论文及中医临床科研,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等中医学说会议,并获省市优秀论文及科研项目奖,被收入《中医当代科技发明家大辞典》一书。


  坚守医德 悬壶济世


  从医以来,杨启元一直从事的是中医儿科方面的治疗与研究。面对每天前来问诊的患儿,杨启元始终坚持“患者至上”的宗旨,全心全意为前来就诊的患者服务。据了解,杨启元中医诊所至今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纠纷,治疗效果和服务满意率口碑极佳。面对收费和服务等问题时,杨启元告诉新报记者:“医者父母心,能早日解除患儿的困苦才是我最大幸福。”


  中医儿科的望、闻、问、切,通称“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这四个方面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杨启元介绍到:“由于小儿有其生理与病理特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均不同于成人,且婴儿不会语言表达,较大年龄的小儿虽能言语,亦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都很重视望诊,在这方面要积累经验。中医博大精深,作为中医大家庭中的一员,必须扬长补短,发扬中医传统。”


  新报记者发现,杨启元经常提到现在的医生要自律,行医济世不为钱,救死扶伤才是真。他说:“52年的行医历程始终是按老一辈的处事原则行医,对病人一视同仁。”于是大家互相介绍,来找杨启元医治的人也越来越多。“妙手回春”这是美籍华人JEANWADE宫赠送的匾额,“稚佑天工”是同仁对他医术的肯定,几十年如一日,杨启元始终坚守良知,在行医之路上恪守职业道德。


  改变观念 注重培养


  在谈到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时,杨启元认为中医论道,西医在气。中医的发展历史是无数先辈在临床上摸索总结,沉淀形成的,而纵观西医成果则是通过实验得来的(如小白鼠)。中医有中医的特色与优势,西医也有西医的优势,各有千秋。


  要弘扬中医文化,必须要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应抓紧中医人才培养。现在中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对临床重视度还不够,中医老师应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观,注重理论与临床的结合,负责临床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学习中医的学生也要有能治病、能治好病的自信心。


  陈浚淮:立志学医终有成


  家住泸县潮河镇瓦子街村的陈浚淮,是一名有着65年行医经历的老中医,如今虽已85岁高龄,依然对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等常见老年病方面孜孜不倦。


  陈浚淮1954年跟师学医,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泸县中医师班的首批学员,并开始系统的学习中医理论和参与临床实践。毕业后,先后在泸县天兴镇卫生院、泸县牛滩镇玉峰卫生院等单位工作并担任院长职务,1982年病退后,开办诊所至今。


  救人无数 无愧于心


  自学医以来,陈浚淮救人无数。1957年,他曾救治过一名年仅一岁的孩子,其病症是不能言语,呼吸都很困难,孩子父母发现后,先后送几个卫生点,医生都束手无策,叫赶快送医院。但当时交通不便,情急之下一村民介绍到陈浚淮处急诊,查出是急性白喉炎,在经过前期急救后,随即采用中医的治疗,开了一副“养阴清肺汤”加冰硼、麝香,谨嘱父母撬开孩子口以药灌入。第二天凌晨,孩子竟开口叫饿。这是陈浚淮行医几十年记忆犹新的事,是中医挽救了孩子的命,他尽了医者职责,无愧良心。


  陈浚淮感慨到:“中医是国之瑰宝,应当重视,是中国几千年中医药文化积累的产物,现在年轻人不重视中医,让人很着急,我国一些优秀灵验的秘方及技艺将面临失传呀。”


  西医可治标也可治本,但相对中医而言,一些西医不能治的病,而中医能治,西医检查不出来的,中医能知道,尤其是老年病之类的,中医治疗效果往往要比西医强。如肝区痛,西医检查不出,中医一个保肝疏气效果当即见效。


  杨和林:妙手施医助人延寿


  “有缘找遇错过难逢,救人疾病莫大阴功”,这是泸州市江阳区杨和林中医诊所门口的对联。


  诊所主人杨和林,1993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泸州)函授大学。原单位体制改革解体后,经泸州市卫生局审查考核,于1993年10月获准独立行医。行医过程中,他刻苦专研,广泛研习中医药理论精髓,积极临床实践,热心为病员服务。


  “温助阳气,益寿延年”,是杨和林二十余年的行医宗旨。他坚持倡导“扶助人体之正常阳气,不可伤其生生不息的正气”的中医原理。他认为,气能补血、生血、行血,阴血中不能没有阳气,如阳气脱离阴血,学就不能在人体流动。气血就是阴阳合一的关系,人的生命就是阳推阴行,由化而生,由生而盛,使生生不息的阳气由弱而强,延年可期,达到温助阳气预期的效果。


  同时,杨和林遵从《伤寒论》里“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的医训。坚持从“治气才是救命,正强邪才会消”的临床原则,为病人把脉医心独具,认病度情颉性,择药配方细心周到。


  杨和林一直在努力,坚持“凭医心获果”的理念。在治疗上,他坚信治病救人不在乎医院大小,不在乎病人多少,而是要以具体效果来体现。在诊所从事中医内科等门诊事务中,杨和林一直坚持把振兴中医药和人民的健康事业放在首位,兢兢敬业,力求在高深玄妙的祖国中医药方面精益求精。他也希望有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加入到伟大的中医药领域中来,传承祖国优秀的中医药国宝。


  这些普通的民间中医,默默地为中医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从明代名医韩飞霞,再到今天合江符天升拥有的“符氏传统热灸技艺”,纳溪的“李洁尧传统接骨与丹膏炼制技艺”等都证实了泸州民间隐藏着“高人”。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之瑰宝,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中医的传承和保护不仅需要医生们的推动,更需要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在平时的治疗中,更要注意吸取传统医学的经验,做到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扬中医文化。(记者陈洪)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