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卫生健康新闻网 > 资讯要闻 > 正文
“一元卫生所”跨越半世纪
2019-09-05 08:30:01 王敏霞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超  

坚守

50年,对于一个地方,足够沧海桑田。

梅峰社区,是泉州市老城区的一个老牌社区,有居民5000多人。这个如今学校云集、寸土寸金的地方,在上世纪70年代还是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农村。当时梅峰村成立了卫生所,林超雄是创办之初的老成员之一,早年间和她一起工作的乡村医生,要么退休,要么转了编制,而和梅峰同时创办的农村卫生所,也大多都合并或停办了。

“我没想那么多,就一直干到了现在。”说起坚守的50年,林超雄十分豁达。

回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林超雄记忆深刻。那会儿除了看病问诊,卫生所还承担着卫生防疫工作,白天村民都出工,她和同事只能晚上挨家挨户上门接种送药,当时的乡村基层的卫生医疗防疫任务繁重,工作量巨大。

相比于辛苦,更难过的还有心理关。按照风俗,很多病人临终前都要回到家中,不管白天黑夜,林超雄都要抱着氧气瓶上门做医疗服务,为此她的丈夫一度想让她别做了。“其实这是好事,也是功德无量的事,想开了就好了。”林超雄说。

无论风雨、不管半夜,被叫起来上门问诊已经是家常便饭,炒着炒着菜放下锅铲就去急诊,家人也已经习以为常。

能够50年运转至今,资金是一大难题。卫生所是非营利性的,梅峰村办的卫生所,最开始是靠着附近五金厂、塑料厂等村办企业的盈利维持。后来企业不行了,村集体没了收入,梅峰村两委率先启动了合作医疗,“党员带头,全村参与,最开始每人每年2元,后来每人每年5元,为全村低收入群众和计生困难户提供‘一元钱看病’,其他村民买处方药给予优惠”。在梅峰社区党委书记郭顺阳看来,这在当时切切实实缓解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做到了看小病不出村。

除了资金,缺少医生是另一个现实困难。其间的很多年,都是林超雄一个人在支撑卫生所,由于待遇和编制等原因,基层卫生所本就难招人,好不容易招的人又留不住。直到2002年,周旺来的到来,梅峰卫生所才又有了一个全科医生,后来护士林丽菲的到来,才算是人员配齐。

郭顺阳告诉记者,医疗服务室工作人员的工资、居民看病的医疗费和医药费全部由社区居委会承担。医疗服务室在免费看病和药费方面,每个月要支出7000多元,平时也有其他人来诊所看病,这样刚好能收支相抵。

“下一步,社区计划加大对医疗服务室的资金拨款,扩大服务面,让外来工和全社区的居民也能办理会员,享受这样的待遇。”社区还考虑向上级部门申请增加许可范围内的医疗项目,提高医生的工资待遇,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在梅峰社区医疗服务室的药柜顶上,挪开成摞的病历本,几张毛笔写的奖状静躺了好多年:1985年鲤城区医疗卫生先进单位、1987年度鲤城区先进卫生所、1995年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如若不是记者问起,林超雄都险些忘记,她自己也曾被评为2000年度鲤城区卫生工作先进工作者。

“只要卫生所办下去,只要自己能做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抚摸着尘封已久的奖状,林超雄微笑着说。

更多》图片新闻

“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进社区”活动

延平区四鹤街道开展“眼病流行病公益检查”活动

外科楼里的15个小时

【组图】母子村医:把“出诊”传承下去

宁德市护理学会技能大赛在闽东医院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