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卫生健康新闻网 > 资讯要闻 > 正文
郑武扬:坚持每周进社区坐诊 暖民心提水平
2019-08-23 09:00:33 李霖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超  

  万群(左)和郑武扬(右)一起分析患者检查报告。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人物名片

郑武扬,博士,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房颤中心医疗副主任,“厦门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他长期从事心律失常、冠心病介入诊疗临床及研究工作,擅长房颤、室早等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冷冻球囊消融、射频消融)、房颤左心耳封堵等技术,擅长起搏器植入及冠心病介入诊疗,系“房颤冷冻球囊消融全球带教”专家、“房颤左心耳封堵全球带教”专家。迄今其个人完成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千余例、起搏器植入数百例;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厦门市医学会心脏介入学分会委员,厦门市分级诊疗专家巡讲团专家;帮助多家医院开展心律失常、冠心病介入治疗;主持、参与多项国科金、省市科研课题,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获第一医院“十佳医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

东南网8月22日讯(本网记者李霖)21日凌晨一点,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郑武扬走出手术室,完成了当天的第九台手术。回到家中已近两点,经历了神经高度紧张的一天,他必须尽快让自己入睡,因为再过几个小时,他还要到厦门集美区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接诊。

每周三上午,郑武扬都会驱车从岛内来到杏林。八点半,已经有不少患者等候在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外。“来啦?感觉怎么样?”一个眼神交流、一句问候,郑武扬接过患者手中的病历本和数张检查报告单,一边仔细查看,一边询问起来,少了大医院忙碌紧张的气氛,多了一份贴心细致的温情。

“我这个毛病已经二十年了,以前都要赶到岛内去排队挂号,现在我隔一阵子就来这里找郑博。”家住纺织社区的洪奶奶今年73岁,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在郑武扬的建议下,她每天两次记录血压和脉搏,“交作业”给医生,以便医生能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郑博很亲切,又有耐心,他把病人当亲人一样关心。”在杏林,像洪奶奶这样的“忠实粉丝”都称呼郑武扬为“郑博”。从2015年入驻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来,不仅老病患不需要赶到岛内看病,节约了就医成本,周边的居民也纷纷慕名而来。

  郑武扬为患者听诊。 东南网记者 李霖 摄

“社区接得住,百姓乐意来”,杏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万群告诉记者,自分级诊疗开展以来,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却门可罗雀的景象已成为过去。病人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诊、拿药,不仅缓解了“看病难”问题,也减轻了大医院的接诊压力。

此外,通过专家进社区“传帮带”,也提高了社区医院的承受力和基层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通过接诊时分析病例,组织开展专题讨论会等形式,郑武扬将自己专业领域的经验做法、新技术分享给基层医生。

2016年7月,一位周姓保安突发胸口闷痛、恶心呕吐,中心医师何国梅接诊后判断是冠心病急性发作。当天恰好是郑武扬下社区坐诊,会诊后确定了何医师的判断,并立即用药,启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病人转往厦门市第一医院心内科。郑武扬亲自手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像这样的急性患者,及时诊断是关键。” 郑武扬告诉记者,自己在专业方面深耕,能够在下社区过程中提高基层医生的常见病、危重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是他乐于见到的。近年来,该中心基层医生多次准确诊断,启动绿色通道,成功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2017年,一位患者来到杏林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他说自己患持续性心律失常已有十几年,期间还得过中风。“你的情况可以做微创手术。”根据诊断,接诊医生点燃了患者的希望。转诊后,郑武扬为患者进行手术,根治了困扰他十余年的旧疾。

连续十几个小时的手术之后,难免会感到疲倦,“但是下到社区,为患者解答困惑,看到他们露出的笑容,就觉得很满足。”郑武扬说,集美区卫健局领导也多次慰问,关心下社区专家,这给他很大鼓舞。从医17年,能为患者治疗病痛,觉得很欣慰,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诊室里,都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这就是他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更多》图片新闻

外科楼里的15个小时

【组图】母子村医:把“出诊”传承下去

宁德市护理学会技能大赛在闽东医院落下帷幕

泉州“母乳库”运营两年 109位妈妈捐奶499位患儿获益

上海医疗专家到武夷山开展义诊